金风送爽,月圆华诞,国庆与中秋的双韵乐章奏响。全国文博场馆以新颖的展览、丰富的活动和暖心的服务,为广大观众和游客献上了一场场充满知识与温情的文化盛宴。

据统计,2025年10月1日至8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8630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期间参观人数增加了1141.94万,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陕西、浙江、四川4省接待观众超500万人次。全国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539万人次,同比增长6.1%。各地文博场馆接待量也显著增长,成为人们共庆“双节”的精神栖息地。

文物映华章:“双节”展览精彩上新

为一个馆,赴一座城。“双节”期间,博物馆展览精彩上新,与观众“双向奔赴”。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100周年之际,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伯远帖》等重要文物亮相,200件(套)珍贵文物还原这场属于故宫的百年行旅,展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百年答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近20个展览可供观众选择。“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精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220件(套)文物珍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文明交融的故事。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观众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10月1日至8日,陕西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748.06万人次。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20.7万人次,同比增长18.9%;秦始皇帝陵博物院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0%;西安碑林博物馆5.02万人次,同比增长48%。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邂逅”国庆中秋假期,今年首次增设的“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览,吸引众多游人奔赴湖北。据悉,湖北全省博物馆“双节”期间观众量335.1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湖北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近21万人次,武汉市内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00万人次,荆州市博物馆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

甘肃文博场馆洋溢着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甘肃省博物馆内,“铜奔马”展厅内人流涌动,AR眼镜讲解、智慧讲解器让游客深入了解国宝故事,“绿马”“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更是激发游客购买热潮。甘肃简牍博物馆里,数万枚汉代简牍配合科技手段,为游客打造穿越千年的沉浸之旅。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安徽博物院“金耀九州——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明印记“展览

安徽省内博物馆推出400余项展览社教活动。安徽博物院化身为“文化磁场”,接待观众15万人次,同比增长19.4%。10月4日,单日最高到馆参观人数达2.7万人次,刷新该院历史纪录。“金耀九州——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明印记”“寿春楚歌XR沉浸探索体验展”吸引观众驻足。

小切口,大纵深。国庆假期,全国各类专题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公众打开了文化传承的另一扇窗。

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华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藏古代服饰精品展”汇集126件珍贵服饰文物,展现巴州出土纺织品文物所承载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千舸水上来:中国少数民族渔文化特展”以“多元一体”为主题,生动呈现了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在江河湖海之间创造的独特渔文化。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文景之治——帝陵深处的盛世图景”特展以汉景帝阳陵、汉文帝霸陵考古研究成果为主要展示对象,探寻帝陵深处的文化内涵,展示西汉盛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就。

这个假期,游客的文化探索版图正在拓宽,他们在那些承载着专精主题与地方风情的中小场馆,聆听一件件本土文物娓娓道来“小而美”的地方故事。

长沙市博物馆“走街串巷:我们的长沙城”以接地气的物件和充满街坊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展现一个巷子的百年群像与那些最平凡也最动人的市井声音。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临平记忆——老照片里的临平”特展以200余幅珍贵的历史影像为线索,梳理了临平自近代以来的城市变迁与文化脉络,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时空穿越之旅”。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深海绮珍:宝石珊瑚的艺术与文化”通过珍稀珊瑚原枝及珊瑚雕刻艺术杰作,为观众揭开宝石珊瑚的神秘面纱,领略其跨越科学与人文、凝聚时间与生命的非凡魅力。

文博新体验:当历史照亮生活

文化盛宴滋养家国情怀,多样体验点亮中秋月色。

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这个国庆长假,一处处红色地标迎来如织游人。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观众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广场上,全场观众共同唱响《歌唱祖国》,铿锵有力的歌声饱含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6岁华诞的殷切祝福与美好希望。

在瑞金,红井革命旧址群中的五星红旗与漫天飘洒的红色气球雨交相辉映,《送郎调》剧情演绎与红井稻田音乐会接连上演;叶坪景区内,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情景再现,列宁台苏区表演轮番登场;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苏区长卷”互动装置前围满观众,孩子们伸手触碰屏幕,历史场景随之而“动”,丰富的活动让观众在参观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美好的秋日假期,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户外,在考古遗址公园沉浸式享受惬意时光。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人气鼎盛,14家公园均超10万人次。

多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合非遗、民俗等,组织展陈展示、文艺表演、文创市集等主题活动323个。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隋唐洛阳城沉浸式巡演

隋唐洛阳城融合国风、奇幻、艺术美学及现代潮流元素,推出主题戏剧巡游,打造“次元狂欢嘉年华”。大河村开展“荣誉村民回村过节”“大河之上”沉浸式剧本游、“盛世华章·考古寻宝”等系列活动,打造覆盖全年龄段、融合文化体验的特色文物活动。金沙遗址同步开放三大特色展览,通过“古蜀金沙文明科普流动展”进社区和“点亮微心愿·金沙传温情”主题公益活动等,将文化温度延伸至群众生活。良渚遗址将VR大空间互动技术深度融入研学活动,让观众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沉浸的方式触摸良渚文化。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古矿幻境·潮越千年”国庆夜游活动,以科技光影活化三千年矿冶文明。

国庆长假,各世界遗产地也迎来了游览热潮。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精华的场所,已从静态的观光景点转变成为动态的文化体验中心。

北京中轴线上,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芭蕾舞者在钟鼓楼前优雅起舞,“钟鸣花韵”花坛寓意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守望,中外游客纷纷打卡探寻中轴线之美,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一座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连同古老砖墙上弥漫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共同向世界述说着中国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展现的智慧、力度与坚定决心。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西夏陵

“双节”期间,西夏陵上演“文化嘉年华”,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各地游客,大家在VR项目《神秘的西夏陵》中,变身踏遍戈壁的探险家;在XR项目《西夏寻踪》里,又化身旷野探寻的考古学家。

在圆明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碰撞。“琅彩映园·非遗珐琅宫廷饰品手作体验”在秋色中开启,“盛世华章·共庆华诞”中秋音乐会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节日浪漫,在正觉寺举办的夜游活动中,还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夜景,参与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

此外,沉浸体验、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各文博场所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让这个假期更加多彩。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湖北省博物馆沉浸式真人全息舞台剧《遇见·勾践剑》

时值越王勾践剑出土60周年,湖北省博物馆上演沉浸式真人全息舞台剧《遇见·勾践剑》,现场座无虚席。“该剧把宏大绚丽的沉浸式全息影像与真人表演深度融合,使数字科技与历史脉络交相辉映,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亲睹青铜锻造的火光,聆听剑魂吟唱的家国传奇。”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苏家垄遗址博物院特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到现场,开启“探寻曾国之谜”的线上直播特别活动,带领观众深入解读“曾国国君曾伯桼和夫人芈克,以及曾侯仲子斿父”青铜器群背后的故事。高清镜头聚焦珍贵文物的铭文、纹饰、铸造痕迹等细微之处,“院长导览”为观众解读青铜中隐藏的古老信息。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华诞逢月满 共启商都韵”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渴望触摸历史的观众前来探秘。从文物造型的创意签到方式,到共绘长卷献礼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从“考古课堂”到各类手工制作,不仅普及了考古知识,更让公众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尽显“暖实力”:公共服务更贴心

一场舒心的文化之旅,离不开坚实的安全保障。这个假期,无数个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文博工作者共同织就了让观众既“安全”又“安心”的防护网。

从优化票务预约到实行延时开放,从加强参观讲解到提升志愿服务,从馆舍建筑的设施维护到消防器材的逐一核验,从展品陈列的安全排查到公共区域的隐患梳理……各地文博场馆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细致覆盖每一处角落,为游客的假期文化之旅筑牢“安全防线”。

月圆华诞 “双节”共享文博盛宴

山西博物院门前,观众有序排队

山西博物院开启假期“延时模式”,依托“晋魂”基本陈列,推出“博物馆奇趣之旅”系列活动。当观众承载量达到极限时,山西青铜博物馆联合太原市博物馆推出“基本陈列联讲”活动,成为继“免预约”后便利观众的又一项有效举措。该院微信公众号还贴心地为未能成功预约门票的观众推荐了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古建筑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等“冷门但惊艳”的小众博物馆。

国庆期间,多地秋雨连绵,但雨中有景,服务有情。各文博场馆悉心打磨服务细节,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将关怀融入参观的每一个环节。

雨天的洛阳依旧很美很暖心。隋唐洛阳城免费请游客品水席、吃月饼、拍全家福;龙门石窟“关怀模式”持续开启,为游客提供暖心姜丝茶,用热情让每一位游客不虚此行。

湖北省博物馆多了一处颇为亲民的“湖博食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展馆内就近享用了颇具文化味的湖北特色美食。“湖博食堂”作为以“食堂”命名的博物馆餐厅,整体设计巧妙融合馆藏珍品的文化元素,在用餐方式上采用便捷、环保的自助称重模式,让美食的温度与文化的厚重成为各地游客的美好记忆。

辽宁省各文博场馆在服务上下足了功夫。部分文博场馆推出行李寄存服务;优化智慧导览系统,实现客流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开设“银发通道”,配备便民设施,开展“银发友好”文化专场活动,切实践行全龄友好服务理念。

浙江绍兴以文博场馆为核心、乡村空间为载体,推出开坛品酒等近百项特色活动。“我们希望把文博场馆变成可感知的‘生动课堂’,让乡村空间成为可共鸣的‘心灵栖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绍兴各国有博物馆正携手百余家乡村文博场馆,以文塑旅,以旅兴村,让千年文脉在与乡村的共融共生中焕发新活力。

金秋“双节”,全国文博场馆以创新精神和贴心服务为公众奉上了精彩的节日贺礼,成为文化自信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作者:王 娟

编校:赵军慧

审核: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