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国防部高调发布了合影照,中国海军陆战队手持191系列步枪,释放了不一样的实战信号,悄然掀开了中东军事合作的新篇章。
近日,沙特阿拉伯国防部高调发布照片,对外证实参加第三次“蓝剑-2025”的联合训练的解放军已经抵达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海军基地。
照片中,解放军身着21式星空沙漠迷彩,臂章上是海军旗,手持最新式配备光学瞄准镜的191系列步枪、专用于近距离作战的192型短步枪,以及特战人员头盔上的全包式降噪耳机,让这场联训透出不一样的实战气息。
与2019年使用95式步枪的“破冰之旅”、2023年聚焦商船反劫持的防御性演练相比,此次联训的装备升级传递出明确信号:训练重点已从反海盗、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转向沙漠突击、两栖登陆清剿等硬核课目。
这种从“反恐协同”向“传统安全领域实战化”的转变,标志着中沙军事合作已越过“搭架子”阶段,进入“填内容”的深水区。
沙特官兵手持德制G36步枪与中方并肩站立的画面,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装备对比——中国单兵武器系统正通过联合训练场,向地区国家展示其军工实力与作战理念。
此外,此次联训得时间点也耐人寻味。
9月中旬,沙特刚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10月初,沙特空军代表团访华;如今中沙海军陆战队又在沙漠地带展开混编训练。
这一连串动作勾勒出沙特安全战略的急剧转向:从依赖美国单一支柱,转向构建“沙—巴—中”三角防务体系。
促使沙特“另起炉灶”的导火索,或是近期地区冲突中暴露的美式装备局限性。
此前以色列空袭卡塔尔时,沙特部署的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毫无反应,此事在地区内引发轩然大波。
沙特意识到,单一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存在致命短板,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防御体系。
与巴基斯坦结盟可借助其陆军经验与地缘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在亚丁湾护航编队轮换中积累的常态化存在,以及歼-35E战斗机、红旗-9BE防空系统等装备的技术竞争力,正成为沙特多元化安全合作的新选项。
沙特正试图编织一个“沙—巴—中”三角安全网,逐步降低对美装备和战略支援的依赖。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既是现实所迫,也是未来地区格局演变的伏笔。
对沙特而言,联演不仅是战术能力提升,更是向美国释放的明确信号:中东国家已有能力自主选择安全伙伴。
而对中国而言,此次联演是其中东策略“由点及面”的典型实践。
从2008年亚丁湾护航开始,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已常态化,吉布提保障基地更成为远海行动的支点。
此次参演部队中疑似包含驻吉布提人员,说明中国正以“海外存在”为跳板,逐步拓展实战化训练半径。
更隐晦的是装备展示的“广告效应”。
191/192步枪系列、降噪耳机等国产装备与沙特的G36同台竞技,无形中向地区国家传递中国军工的竞争力。
此前沙特已采购中国“寂静狩猎者”激光防御系统及无人机,未来歼-35E战斗机、红旗-9BE防空系统等高端装备合作也可能借此铺垫。
中国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切入点,逐步渗透至传统安全领域;通过装备展示与技术交流,为未来高端武器出口铺垫;再利用吉布提基地的区位优势,维持红海至阿拉伯海的战略存在。
这种渐进式合作既避免刺激地区敏感神经,又实质提升了军事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蓝剑-2025”联训与中马“和平友谊-2025”南海演习几乎同步展开,这种跨区域联动表明,中国正尝试构建多层次安全合作体系。
简单来说,沙特需要提升自主防御能力,尤其是应对各种非对称威胁;中国则将军演视为海外实战化训练的宝贵机会,同时通过特战力量的“精悍形象”传递军工实力。
“蓝剑-2025”标志着中沙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前两次联训重在建立机制、磨合流程,属于“搭架子”;此次则通过精锐力量与实战化课目“填内容”,夯实协同作战能力。
短期来看,此类联演仍以战术协同为主,但若未来中国福建舰等航母平台形成战斗力,红海至阿拉伯海一带的“存在示形”可能升级为“力量投送”。
中东安全架构或将演变为“美国主导+多边补充”的混合模式,其中中国能否通过联演积累信任,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地区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
“蓝剑-2025”表面是两国海军常规交流,实则是沙特寻求安全自主、中国拓展远海能力、中东秩序重构的三重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