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在刚启幕的第138届广交会机器人服务专区,元化智能展台展示了一场海拔4000米的手术影像——在西藏比如县,一台锟铻®国产机器人在机械臂精准引导下,辅助医生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海拔区域,从三甲医院到县级卫生院,全国上百家医院完成了5000例临床手术, 创立6年多的元化智能证明了中国医疗机器人的高可靠性。
高原上的实战:5000例手术定义“可靠”新标准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8 年,定位高端专科智能医疗装备的创新研发和精密智造。公司成立6年多来,以全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为龙头,医疗手术机器人产品覆盖骨科、消化科等多科室临床应用,是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
日前,在西藏那曲比如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一台锟铻正在工作。术前通过CT影像完成三维建模,系统自动规划截骨方案和手术路径。术中,锟铻实时引导操作,在关键步骤提供力控约束与路径导航。“以前在高原做膝关节置换,最怕解剖结构变异导致截骨偏差,现在机器人能动态修正,误差控制在亚毫米内。机器人不仅保证了手术质量,让医生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更经松地手术。”主刀医生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
这正是锟铻的临床逻辑:医生主导手术决策,机器人提供精准执行。它不替代医生,而是将医生的经验转化为更稳定、更一致的操作表现。在5000例临床验证中,锟铻完成了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海拔地区的全覆盖。
医工融合的智慧:手术实战出来的机器人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诞生源于骨科医生的痛点。元化智能研发团队曾驻守多家医院骨科,与医生同台手术,记录每一个操作细节。他们发现,在传统骨科手术中,医生手术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常受疲劳、环境干扰影响。于是,团队聚焦定位精度、操作流畅性、系统稳定性三大核心问题,每一轮算法升级、每一次交互改进,都来自真实术中的医生反馈。
“我们不是在办公室里设计机器人,而是在手术室里寻找答案。”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孟李艾俐说。这种“从手术室中来,回到手术室中去”的研发逻辑,让锟铻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惊人可靠性。
5000例临床数据显示,假体植入准确率较传统手工手术提升34%,术后用药量较传统手工手术减少30%,术后炎症较传统手工手术低50%,术后关节活动度较传统手工手术提升8°。一位使用锟铻的医生坦言:“最初是出于好奇,但用过之后发现,它在复杂病例中的优势是实打实的。”2024年,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再次获批新适应症,成为国内首批髋、膝、单髁三位一体、可进行多适应症的创新医疗器械。
“出海”是为了“被需要”:全球手术需求呼唤中国制造
广交会现场,来自亚太、非洲、中东、欧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的渠道客户、采购代表在询问时,不再问”价格多少”,而是追问临床应用价值、患者康复周期、长期随访结果、综合医疗成本等。渠道商直言:“我们更关心设备是否真正提升手术质量,这5000例手术记录非常有说服力。”
“出海不是为了‘出去’,而是为了‘被需要’,我们要确保产品在不同医疗体系下都能安全、有效地服务患者”,孟李艾俐强调。目前,元化智能已与二十余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建立联系。该企业正积极推进欧盟CE认证临床评估,为全球市场铺路。
下一步,元化智能计划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探索“技术+培训+服务”的一体化输出。在广交会现场,一位国际医疗设备专家表示:“5000例手术证明了中国医疗科技的系统性突破,证明中国医疗科技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可信赖者’的全新开始。”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