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黄埔海关所属黄埔老港海关,关员搭乘交通艇驶向一艘装载着16.3万吨进口铁矿石的巨轮,对该轮实施登轮监管。这批铁矿石中有8万吨即将在锚地直接换装上驳船,运往韶关一家钢铁公司。

“锚地直提”助力大宗商品进出口,珠江口上迎来通关“加速度”

“锚地直提”这一崭新通关模式是“十四五”期间黄埔海关深化锚地监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实践。海关关员由原先在码头实施查验,转变为主动乘船到锚地登轮监管。货物在锚地完成验放后,就能通过驳船直接提离,运往工厂投入生产,省去了码头卸、装两个环节,大幅缩减了船舶入港等候时间及货物过驳次数。

过去,传统锚地监管模式的主战场在码头。货物必须在船舶靠泊、卸载后,在指定的码头完成海关监管手续,之后再重新装上驳船运抵工厂。受码头吃水浅、堆场容量限制,大量进口大宗散货船需先在锚地减载才能靠泊,船等泊位、货等装卸时有发生,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都居高不下。黄埔老港海关聚焦畅通物流“筋络”,试点实施“锚地直提”业务改革。海关监管的关口,从固定的码头,前移至广阔的海上锚地。黄埔老港海关创新模式,将监管要求与企业需求、物流特点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了一个高效的“海上散货码头”。

以一条7万吨级船舶为例,“锚地直提”模式可使其船舶费用日均从14万元降至9万元,降幅超35%,平均缩短作业时间约5天。据统计,改革以来,黄埔老港海关共监管“锚地直提”货物超972.75万吨,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1.8亿元,对广州港锚地货物吞吐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2.7%。

对企业而言,“锚地直提”让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公司采购负责人王状算了一笔账:“参与改革后,我们节约的船舶滞期费和货物损耗费等约9000万元。不仅成本降了,关键是原材料能及时到厂,产能释放更稳定。”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黄埔老港海关还配套推出了7万吨、11万吨、17万吨级船舶多元化直提物流模式,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全船直提”“直提+靠港”“靠港卸货”的组合式方案,物流通关形式更加灵活。

黄埔海关的“锚地直提”改革,是海关系统在“十四五”期间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目前,“锚地直提”改革项目已正式纳入《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南方+记者 刘倩

通讯员 胡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