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在接受CNBC采访时突然抛出重磅消息,声称特朗普与中方在韩国峰会期间的会晤“安排已定、时间已定”。这番表态来得蹊跷,前脚特朗普刚威胁要终止与中国的食用油贸易,后脚格里尔就放出“合作”信号,这种分裂言行让外界看得一头雾水。更耐人寻味的是,格里尔当天还忍不住抱怨,美国无法“容忍”中国维持当前管制措施,更受不了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拥有“否决权”。
同一时间,中国驻美大使馆的表态给美方泼了盆冷水,明确指出美国不能在要求谈判的同时威胁中国,这种无理行径必须立即纠正,想谈就得拿出诚意。截至目前,中方从未官方确认过所谓“会晤时间已定”的说法,美方单方面造势的意味不言而喻。
事情的源头要追溯到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哪怕外国制造产品中中国原产稀土占比仅0.1%,也可能被纳入管制范围。稀土这东西可不是普通商品,在隐形战机涂层、导弹制导系统、核潜艇推进器等关键军事装备里都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材料,全球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命脉”基本攥在手里。
美方的反应堪称戏剧性。特朗普先是急吼吼发出100%关税讹诈,结果直接引发美股恐慌,市值一口气蒸发约2万亿美元。才过两天,他又突然放软语调,说“不用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操作,暴露了美国内部的严重分裂——一部分人想靠极限施压遏制中国,另一部分人却怕贸易战烧到自己家门口。
格里尔的采访更是把这种矛盾摆上了台面。他一边指责中国“大幅升级局势”,一边又强调“双方能找到解决方案”;既放话要加征关税,又说“不希望实施出口管制”。最有意思的是他那句“无法容忍中国掌握否决权”,这话听着实在讽刺。过去几十年,美国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搞出口管制,把华为等数千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滥用长臂管辖打压异己,怎么从没觉得自己“权力太大”?现在中国依法依规出台管制措施,就成了“权力攫取”,这霸权双标玩得真是炉火纯青。
更打脸的是,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中方早在今年8月就通过双边机制给美方打了招呼,明确预警会采取“超出所有预期的反制措施”。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当时甚至听到了“地狱之火”的警告,结果美方根本没当回事。如今中方按预告出牌,美方倒先“破防”了,说到底还是接受不了中国有说“不”的能力。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10月14日的致辞戳穿了美方的虚伪面目。他提到,过去5个多月中美经贸团队四次会谈达成的共识,被美方20多天内就撕得粉碎——新增多家中国实体到管制清单,通过穿透性规则扩大打击范围,还对中方船舶征收歧视性“港口费”。美方这套“谈着打、打着谈”的把戏,本质上就是想靠威胁逼中国让步。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5日的记者会上更直接,反将美方一军指出,真正矛盾的是美方自己,一边要谈一边加税施压,这根本不是打交道的正确方式。对于欧盟委员谢夫乔维奇“要采取强有力回应”的叫嚣,林剑也明确表示,中方愿同各国沟通维护供应链稳定,潜台词很清楚:别跟着美国瞎起哄,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特朗普最害怕的事其实已经发生了。不是股市蒸发2万亿,也不是稀土被管制,而是美国主导全球供应链的霸权根基开始松动。过去美国习惯了用技术封锁、关税大棒拿捏别人,现在中国用合规手段守住底线,精准扼住了高科技产业的“七寸”,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才让他们真正坐立难安。
美方现在抛出“会晤定档”的说法,无非是想两头讨好:对内安抚恐慌的市场和产业,对外制造“中方被动应战”的假象。但这种小算盘根本瞒不住人,谈判桌上的筹码从来不是靠嘴喊出来的。稀土管制的生效时间定在12月1日,韩国峰会就在眼前,美方要是还抱着“威胁换让步”的幻想,只会输得更难看。
中国早就把话挑明了: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谈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不是居高临下的施压。美方要是真有诚意,就该先停下加税的威胁,撤销那些不合理的管制清单,否则就算坐下来谈,也不过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