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君
北京大学招聘专场人头攒动。人民网 刘森君摄
10月18日,“百万英才汇南粤”——深圳“AI汇英才”校园招聘会从清华园移师未名湖畔,在北京大学接力举办。
这是一场跨越南北的“揽才行动”。经济大省广东、AI先锋城市深圳,与中国顶尖学府握手。目标清晰:邀青年才俊南下,赴深圳圆梦。
人才引领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深圳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于今年6月启动,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摆在任务首位。
当前,深圳正全力打通束缚三者循环的堵点。让教育更好地滋养创新,让科技更强地赋能人才,让人才更快地驱动发展,彼此支撑、相互赋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强劲态势。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受访单位供图
科教改革“破壁”
深圳北上引智,是一次老友重逢。
特区初立,清华大学就曾参与援建深圳大学。1996年,双方共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型科研机构之路。该院平均每年孵化企业超百家,年均诞生一家IPO。
新型科研机构,“新”在机制:用人机制灵活、投资主体多元、运行机制市场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四不像”,却实则是灵活的“轻骑兵”,卸下行政包袱,驰骋于科技疆场。
自由多了,包袱少了,创新自然快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全力投入创新。”深圳医学科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所新型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获得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科研自由度和灵活度不断提升。
面对高校资源短板,深圳不走老路,加快构建与产业同频的新型大学体系。
过去10年,深圳“平均一年新增一所”,高效布局高等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如今已有17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达17.6万人。
它们不是传统名校的简单复制,而与城市产业生态深度嵌合。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聚焦医学、药理学等,与光明科学城生命科学产业布局同频共振。深圳技术大学则从诞生起,就对准深圳产业蓝图,学科回应产线,教室连接车间。
此外,深圳还建成了鹏城实验室、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等,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共性平台建设、企业出题、科研界答题,大幅度降低了0到1的创新成本,产业长远发展更有后劲。
创新链条“闭环”
沿着留仙大道前行,一条“创新中轴”徐徐展开:深圳大学城、留仙洞总部基地、南山智园等创新节点串联。这里,是崛起的“机器人谷”,也是观察深圳创新生态的绝佳窗口。
地理集聚催生功能融合。高校提供源头活水,研究院担当转换枢纽,企业成为应用主场。知识、技术、人才在此高频流动,循环赋能。一个高效协同的“15分钟创新圈”悄然成形。
企业是敏锐的“出题人”,身处市场前沿,最懂痛点所在。科研机构是专业的“答题人”,聚焦核心技术,全力攻坚克难。市场则是最终的“阅卷人”。成果优劣,市场说了算。
“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正是这个“创新圈”里结出的硕果。该公司由哈工大(深圳)孵化而出,总部就设在母校对面。这种毗邻而居,不仅是地理的亲近,更是创新血脉的相连。
哈工大(深圳)也与企业合作共建了60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高校智慧与企业需求,在实验室里相遇,在生产线上结果。
在深圳,创业者常常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链接科研资源的同时紧贴市场需求。“白大褂”和“黑西装”自由切换,穿梭于学界与业界。
2024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579家。这份名单上,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级领军企业,更有铺天盖地、活力四射的科技新锐。
以企业为主体汇聚强劲创新动能。2024年,深圳实现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人才活力“开源”
所有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全球顶尖人才正加速汇聚深圳。2024年,有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在深圳理工大学,学生每周4天上课,1天“泡”在实验室里。4年本科生涯,近五分之一时间浸润于科研实践。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让创新思维在动手实践中萌芽,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现场中锤炼。
校企共建实验室,遍地开花。院士、学者走进中小学,担任科学副校长。全市科普场馆,大规模、常态化敞开。科学精神的种子,早早播撒。
教育是根基,引才是活水。深圳精准出击,“鹏城i业”计划与全国102所重点高校深度合作,数万优质岗位直达校园官方渠道。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累计700余场招聘会,织成立体网络,常态化高水平引才。
仅有人才培养与引进还不够。梦想,需要第一推动力。
鲲鹏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每年投入超1亿元,资助1000个以上创新项目、100个以上创业项目,瞄准梦想的萌芽时刻,递上关键的“第一桶金”。
以平台聚才、以事业励才、以环境留才。深圳一体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目标明确:将整座城市的创新活力,系统导向国家最前沿的战略领域。
据悉,深圳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三位,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
越来越多的科学追梦人、创业合伙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