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眼病,不像白内障那样会让视力慢慢模糊,也不像急性青光眼那样会引发剧烈的头痛、眼痛。它悄无声息、不痛不痒,就像个高明的小偷,在人们毫无察觉时一点点偷走视力。直到某天患者突然发现眼前只剩中央一小块光亮,失去的光明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个“小偷”
就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我国
它是导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最可怕的地方是
隐蔽性极强
但其“作案手法”并非无迹可寻
眼睛里的“水循环”乱了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怎么“偷”视力?
和眼睛的内部构造有关。
把眼睛想象成一个精密的洗手池,眼睛里有个叫睫状体的结构,就像永不关闸的“水龙头”,不断分泌房水,给眼睛输送营养;房水用完后,要通过房角这个“下水道”排出眼外;“水龙头”进水和“下水道”出水保持平衡,才能维持眼球里正常的压力,也就是眼压。要是眼压太高,就会压迫、损伤视神经,这是大多数青光眼的发病根源。
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就是“下水道”入口被堵住了,可“水龙头”还在不断出水,眼内进水和出水的平衡被打破,眼睛里的水越来越多,眼压就会持续升高。
那是什么让“下水道”关上了呢?原来, 这类患者的眼内格局天生比较紧凑,比如眼球偏小,或者里面的晶状体偏厚,会把虹膜就是黑眼珠有颜色的部分一点点往前推。虹膜就像门帘,慢慢盖住了房角这个“下水道”入口。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患者的眼压不会像急性发作时那样突然飙升,而是缓慢、波动着升高。
有时,在光线暗的环境里,比如看电影时,瞳孔会放大,虹膜积水堆积起来,可能暂时堵住“下水道”;等回到亮处或休息一会儿,又会恢复正常。患者可能会觉得视力一过性模糊,或者看灯时出现彩虹圈,这些轻微症状太容易被忽略了。正是这一次次“微型发作”,让“下水道”入口逐渐产生永久性粘连,最后彻底关闭,视神经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持续的高压慢慢压坏了。
“视力小偷”的目标偏好
这个“视力小偷”并不是随机找人下手,它有明确的目标偏好。要是您符合下面这些特征,就得格外警惕了。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随着年龄增长,眼内晶状体会自然变厚,本就可能拥挤的眼内空间会更挤,“下水道”被堵的风险也会增加。女性的患病风险比男性高不少,这可能和女性眼球结构通常更小巧有关。如果家里有人得过闭角型青光眼,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那患病概率就会比普通人高很多。
远视眼或早发老花眼。远视眼患者的眼球轴径通常较短,眼内空间天生拥挤,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典型高危人群。所以,那些年轻时视力特别好、号称“千里眼”,但40岁出头就需要戴老花镜的人,一定要高度警惕。
在家简单一招筛查风险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源于结构缺陷,那能不能在它造成伤害前就发现这个缺陷呢?
方法很简单,在家可以用手电筒侧照法和家人互相检查。
被检查的人直视前方,身边人拿一个手电筒(手机闪光灯也能用),从被检查者眼睛的太阳穴一侧,水平照射眼球,然后观察靠近鼻子那侧的虹膜,也就是黑眼珠部分。
如果整个虹膜都能被照亮,说明眼内空间比较宽敞,风险相对较低,这是安全信号。
如果靠近鼻子那侧的虹膜出现明显阴影,大概2/3甚至更多区域是暗的,就像一座山挡住了光线,这可是危险信号,说明眼内空间非常拥挤,“下水道”被堵的风险很高。
一旦发现这种虹膜阴影,就要尽快到医院找眼科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而这个简单的筛查方法,特别适合在社区和家里进行初步筛查,能把很多潜在患者从人群中找出来。
三种方法化解“拥挤”
如果通过专业检查确诊了
也不要慌张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治疗方案
第一招是激光打孔,开辟新路。
这个手术在医学上被称为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可以说是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革命性方法。医生会用特殊的激光,在虹膜上打一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小孔,这个小孔就像在拥挤的房间里开了个紧急疏散通道,能让房水绕过堵塞点顺畅流动,眼内压力会瞬间缓解,往前拱起的虹膜也会跟着回落,重新打开“下水道”入口。整个过程在门诊就能完成,只需要几分钟,是目前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
第二招是用眼药水持续维持。
有的患者经过激光治疗后,“下水道”有了永久性粘连损伤,眼压还是偏高,此时, 医生就会开具眼药水。这些眼药水要么能减少“水龙头”的出水量,要么能提高其他辅助排水途径的效率,可以帮助患者将眼压长期稳定在安全范围里。
第三招是手术,进行终极改造。
对于病情较重,或者同时有白内障的患者,手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是 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意义重大。
手术不只是换个清晰的“镜头”,还会把厚重、占地方的天然晶状体,换成超薄的人工晶体,这样能大大扩展眼内空间,从根本上解决拥挤的问题。之后,医生还能通过术中的房角镜,精准找到“下水道”关闭的位置,用特殊方式疏通,可以说, 这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眼压升高的问题。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虽然凶险
但并不是无法战胜
它的“命门”就在于
导致发病的解剖结构异常能被早期发现
我们对抗它的最强武器
就是了解它并及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