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正上演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戏码,把一家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中国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推到了风口浪尖。荷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看似“政治正确”的行政命令,试图对这家企业进行一番“大动作”。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操作非但没有如愿让中方“屈服”,反而给自家的汽车产业带来了不小的震荡。
事情起源于9月,中美博弈如火如荼,似乎全世界都在盯着这对大国的博弈如何落子。然而,荷兰突然决定“横插一杠”,以所谓的“50%规则”为名,对拥有安世半导体大部分股份的中国公司闻泰科技进行限制,冻结了安世未来一年的一切资本和人员变动空间。这一出手,看上去像是完美地与大洋彼岸的美国达成了微妙的同步协调,因为就在9月29日,美国刚发布该规则,隔天荷兰就开始“效仿”。
荷兰这一举动,表面上是在为“国家安全”操心,可连一个有力的证据都拿不出来,就连自家媒体也拿出了美国早在几个月前就插手此事的证据,这让人不禁质疑:这到底是荷兰的“自主行为”,还是受美国指挥棒左右?即便如此,荷兰依然嘴硬,坚称自己是独立决策者,哪怕是自己的日报也直呼其为儿戏。
此举引发的后果犹如多米诺骨牌般迅速蔓延开来,直接波及到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汽车产业链。安世半导体是汽车行业的重要供应商,特别是在功率芯片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供应的芯片覆盖了从刹车到点火的各个环节,大众、宝马等欧洲汽车巨头均是其客户。而现在,随着安世对荷兰的出口限制,当地的汽车制造业瞬间陷入了“芯片荒”。
这场因政治操作引发的贸易摩擦,留给荷兰政府的选择并不多。毕竟,安世在中国的工厂一天能下线数百万颗芯片,而荷兰本土的生产能力和良品率都望尘莫及。更何况,安世的供应卡住了整个欧洲的脖子,连库存都撑不过一个月。于是,在短时间内,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施压荷兰政府,要求立即解决问题,否则将面对高额的违约索赔。
不仅仅是欧洲汽车制造商,美国同行们也坐不住了。福特公司直接通过法律手段向安世提出了不可抗力条款要求,而德国的汽车巨头们更是直接表态:如果供应链因为政治因素断裂,所有附加费用荷兰自负。面对这样的压力,荷兰政府似乎也有些慌了,在凌晨五点召开紧急记者会,表示愿意重新谈判,但坚持安世欧洲总部必须留在当地。
说白了,这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荷兰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小算盘不仅没有打得响,反而引起了连锁反应,使自家核心产业的一脚踏空。
从这场冲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的今天,若只是简单地追随其他大国的节奏,而忽视自身产业的现实,那么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过去,欧洲是技术和标准的掌控者,但如今,中国已经在规模和成本上建立起强大的优势,稀土金属、小金属的精炼能力甚至是全球决定性的。
因此,摆在荷兰面前的道路显而易见。第一,要么放低姿态,撤销限制,让安世继续正常供货;要么就保持表面上的强硬,然而实际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再或者,斥巨资重建自己的供应链,然而这条路注定时间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也许还得付出巨大代价。
回过头来看,全球分工向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技术、成本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荷兰政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旦政治因素主导的断供成为常态,最受影响的必然是那些依靠复杂供应链存续的终端产品制造商。不妨记住一句老话:全球化时代,谁也不能把供应链当成一场单边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