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祁航
【编者按】潮新闻与浙江大学联合策划《“大家”人物志》专栏,深度访谈浙大各个领域的资深教授,走进他们读书治学为人的故事。
今天推出的,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教授钱文荣。钱文荣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同时担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与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长期研究农村发展、土地制度与政策、人口迁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
与钱文荣的会面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推开他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摆满了厚厚的书籍和资料的办公桌,书脊也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光。从窗户向外眺望,是一片开阔的草坪,再远处,是古色古香的求是大讲堂。
钱文荣说话温和,镜片后的那双眼睛闪烁着敏锐的光。无论是翻阅资料时专注的神情,还是谈及农村问题时微微前倾的姿态,都透着学者特有的严谨与热忱。
作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他同时也担任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但最让他倾注心力的,始终是那片广袤田野上的发展问题。
做“真研究”
解决“真问题”
“我觉得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要做‘真研究’,解决‘真问题’。”谈到自己对于科研工作的理解时,钱文荣如是说。
在他看来,“研究”和“调查”是分不开的。学者既要关注所提出的问题在现实当中是不是个问题、具体表现为什么问题,也要注重研究本身可以解决现实当中的哪些问题。
在学生时代,钱文荣就坚持做“真研究”和解决“真问题”,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基于大量的调查用双脚“跑”出来的。
当时,钱文荣投身于对丘陵地区土地开发的整体效应研究,关注一块土地的开发能够给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土地开发背后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为了获得一手的实践数据,钱文荣跑遍了浙江省内的丽水、金华、绍兴、湖州等地。
就比如,他就在调研中发现了香料烟种植的案例。种植香料烟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和见效快等优势,但却可能带来水土流失、河床抬高等生态问题,政府也明文禁止对其的开发。但大部分农民因缺乏替代性收入仍然坚持种植,政府也没能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出切实措施。因此钱文荣认为,“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一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在农民生计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能就无法实现。这便是他在实地调研中提炼出来的“真问题”。
即使在行政工作繁忙时,钱文荣依旧坚持下乡做实地调研。近期,他还去过绍兴、宁波、福州、湘西、内蒙古等地,深度考察了当地农村的发展状况。
钱文荣在农村进行调研
在学生培养上,钱文荣也鼓励他们深入到社会当中,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
“现在有很多同学做论文,就是找到数据库里现成的数据,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做一个模型去分析,然后把分析出来的结果写成一篇文章。”钱文荣说,这样的论文虽然也可以发表,但往往是脱离现实,无法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因此,他鼓励学生在学好课本上的理论之余,也要积极投身于一线的社会实践。
钱文荣介绍道,依托于学校的“展翅计划”“青知计划”等项目,他们每年都会为学生提供前往中央部委机关或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的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机会切身了解到政府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并深入到基层的发展当中。
“我们经常说到基层去、扎根土地,触摸真实的中国。这些经历对于青年人的成长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钱文荣看来,现在很多的年轻一代,都是以一种“俯视”的视角来看待农村,并不了解农村实际的发展状况。而有这样一个下乡调研的机会,能够让他们更加共情农村的发展,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我而言,能够想通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在他的眼中,学术研究已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就比如,钱文荣很喜欢在坐出租车时和司机聊聊天。杭州的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是农民工出身,也是钱文荣在科研工作中会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很多时候也非常愿意和我聊,跟我讲讲自己的家庭怎么样、在杭州的生活怎么样、小孩的学习怎么样等琐事。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信息有时比我们正儿八经做调研获得的还要有价值。”钱文荣笑着说。
有时在外出游玩时,钱文荣也会主动和当地的农民聊一聊,看看地方民宿的发展状况,去本地的农贸市场转一转。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细小的观察,都成为他在科研工作中理解社会发展的切口。
就比如,他在和一个德清当地村民的闲聊中了解到,因为担心农村的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她们家始终没有将户口迁到县城,甚至还影响到了孙子在县城的上学。她认为哪怕土地已经确权颁证,哪怕政府明确地说户口进城了也不用放弃土地,她们还是不放心,觉得户口不要迁出最保险。这不禁让钱文荣去思考,农民是否关心土地确权?土地确权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它如何影响农户的各种行为?
在他看来,有时这种无意的聊天更能帮助他捕捉到现实中的“真问题”。
家乡发展的见证人
天生就有一种乡土情结
“我在读大学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天生就有一种乡土情结。”钱文荣的这种乡土情结也影响了他的科研方向,让他格外关注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真问题”。
钱文荣的家乡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大麻镇,这是一座临水而居的江南小镇。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流而过,蜿蜒南下,一路进入杭州。
中学时代,京杭大运河陪伴了钱文荣的求学之路。这条千年水道不仅是他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家乡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道风景。
“大运河两边的景色就像是一幅水墨画。”钱文荣现在回到当年上学的地方去,虽然周边环境变化很大,但当时的景色依旧还在。在他的回忆里,大运河的两岸伫立着一排排古朴的建筑,许多人家的门户正对着河道,水面上则横跨着许多拱桥。每次上下学,钱文荣或沿着运河旁的小道漫步,或在拱桥上来回穿行,偶尔也会乘坐运河上的轮船,别有一番情趣。
对于钱文荣而言,中学时光也是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当时住校的他,每天只有一毛多钱的伙食费,而食堂里最便宜的菜就是冬瓜。于是,冬瓜几乎成了他每日的固定菜单,中饭和晚饭都有冬瓜的身影。这段经历甚至给他留下了“阴影”,以至于成家多年后,他依然对吃冬瓜这件事十分抗拒。“有一次中学同学聚会时发现,原来大家都不爱吃冬瓜,都是被当年食堂的冬瓜‘伤’到了。”钱文荣笑着回忆。
钱文荣在走访调研
除此之外,家乡的发展变化也给钱文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在他读大学的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值起步阶段。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的实施,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日渐加速,开始出现许多由农民开办的企业。钱文荣还记得,当时他在假期回到家乡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干起了纺织业,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小型的工业园区一样,农民迅速就富裕起来了。
但早期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钱文荣家乡的许多水域都受到了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随着浙江省“千万工程”“五水共治”等措施的实施,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得到改善。钱文荣家乡原本一片遭受污染的水域,如今已经变成了桐乡市自来水的水源地之一,水质达到二类水的标准。
从早期封闭的小农经济到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再到重新治理,钱文荣早年的成长经历使他成为家乡发展变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这段经历不仅奠定了他对农村发展问题的持久关注,更为他后续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即使工作后常年不在家乡,钱文荣也始终心系着家乡的建设,经常会同政府部门交流家乡的发展状况。
还记得在高考选择农业经济管理这一专业时,钱文荣最初的目标是想要未来当一个农村企业的厂长或者经理,没想到最终会成为一名农村问题的研究者,这与他个人的乡土情结是分不开的。“我对农村和农民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现在来看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实多多少少都会和自己过往的经历有关。”
心系农村发展
扎根中国大地
自1990年留校任教以来,钱文荣就一直钻研于农村发展问题,尤其关注农村的土地问题以及农户行为问题。
近期,钱文荣作为总召集人,正在投身于构建农林经济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项目的研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原本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的整合。因此,钱文荣及其团队正专注于对中国经验和理论的梳理。
钱文荣在走访调研
其中,土地的所有制问题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规定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问题由集体内部协商解决,这与西方的私有制土地政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为什么中国要在农村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钱文荣认为,这与我国农村治理的传统以及现实国情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地方的政治制度安排往往呈现出“皇权不下乡”、县下“无为而治”的治理格局。这就使得在中国农村,由自然村落组成的农村社会仍保留着丰富而悠久的自治传统。这种文化根源使得我国农民往往更加信任农村社区当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将信任、舆论和习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引入土地制度的日常管理之中。
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扮演着“双重委托代理”的角色。“农村集体发挥了中间组织的作用,在国家和农户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钱文荣解释道。一方面,农村集体的存在能够代表个体农户与更加广阔的市场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完成农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农村集体也是政府的代理人,帮助政府实现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法规的传达与治理。
在钱文荣看来,这些理论的提炼与总结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钱文荣在做学术报告
放眼中国农村的发展,钱文荣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的关键着力点。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期进程中,“人”“地”“钱”都是发展中的关键变量。如何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有情怀的人投身农村发展?如何加强对农村耕地的保护?如何吸引更多的资金来促进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难点,也始终是钱文荣在自己的研究中长期思考的“真问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