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五色映像”:

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

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道家黑白太极学说,是浸润中华文化千百年的重要哲学思想,日光所映之白与夜晚所覆之黑恰如太极图所示,分别对应着阳极与阴极,成为天地间最本真的色彩隐喻。

白色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白色是五色中的基础色,堪称色彩界的“百搭基底”,使其他颜色的美更能鲜明的表现。在历代服饰文化中,白色还是辨别阶层身份的标志之一。殷代尚白,缟白之服是其族群的鲜明标识;秦汉之时,白衣成为平民专属,“白衣”“白丁”的称谓由此而来,所以才会有刘禹锡笔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经典咏叹;至唐代,麻质白袍成为士子标配,“一品白衫”成了推崇进士的雅称;入宋以后,社会对白色的认知趋于多元——一方面对黑白两色普遍轻视,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又以白服为清高儒雅的象征。

黑色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黑色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时间最久的颜色。东汉刘熙在《释名》中提到:“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在古汉语中,黑与玄、幽、皁(皂)字义相同,皆是古人泛指北方天空长时间黯然深邃时所用的神秘色调。黑色也是中国水墨画的唯一主彩。水墨画家秉持“以形写神”的理念,借墨色的浓淡干湿、层次变化,勾勒出空灵淡远、古雅蕴藉的禅意之境。

间色

绿红碧紫及流黄

《礼记·玉藻》有云:“衣正色,裳间色。”这里的“间色”指染色不够“纯正”的服色,南朝梁学者皇侃认为间色为绿、红、碧、紫、流黄,唐代孔颖达补充道:“间犹杂也,谓间杂二色”,即间色为二正色组合之色。其中,绿色是黄与青的“结合体”,红色是赤和白的“搭档”,碧色是青与白的“组合”,紫色是赤与黑的“碰撞”,流黄是黄和黑的“融合”。由于间色为调合之色,因此古人认为其为染色不标准的产物,为卑贱之色,地位与正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礼记·王制》规定这种染色织物不得在市场上交易。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展览解析】揭秘“五色映像”:藏在传统色彩里的东方美学(第三期)

无论是五正色还是五间色,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之一。它们内蕴丰富,为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规则分类;它们应用广泛,为画作、服饰、器物等艺术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染绚丽色彩。中华之色,包罗万象,历久弥新。

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

展览地点:白云书院 仰山堂

展览时间:每周二至周六10:00—16:00 (节假日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