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2025 年 10 月的国际军事舞台,被一款导弹搅得沸沸扬扬 —— 美国 “战斧” 巡航导弹是否援乌的议题,从最初的 “不可能” 演变成牵动美俄乌三方神经的焦点,甚至引出俄罗斯威胁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的激烈回应,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 60 年代的 “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博弈的转折出现在 10 月 17 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第三次造访白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后,特朗普突然改口,以 “美国也需要‘战斧’,不能把家底掏空” 为由,基本否定了援乌计划,而泽连斯基也罕见表态不再公开谈论远程导弹问题,转而强调乌克兰更需要无人机应对战争。
回溯整个事件,乌克兰对 “战斧” 的渴望早已有之。拜登执政时期,泽连斯基就曾提出请求,当时美方连射程 300 千米的 “海马斯” 战术导弹都磨蹭两年多才少量交付,更别提射程超 1500 千米、能直接覆盖俄罗斯腹地甚至克里姆林宫的 “战斧”。真正让议题升温的是 2025 年 9 月,俄罗斯无人机攻势加剧,乌克兰损失惨重,泽连斯基借纽约联合国大会之机当面恳请特朗普,这才让 “战斧” 援乌从沉寂变为可能。9 月 28 日美国副总统万斯证实特朗普正在考虑,10 月 6 日特朗普又声称已 “基本决定” 向北约国家出售 “战斧” 以便援乌,甚至还向普京发问 “是否介意提供几千枚‘战斧’”,一系列操作把舆论热度推到顶峰。
俄罗斯的反应堪称 “雷霆出击”,完全没给美方留余地。俄总统普京多次强调 “战斧” 不会改变战场局势,若美方提供将导致冲突 “实质性升级”,还直言这会不可挽回地损害俄美关系。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更直接点出 “战斧” 可能携带核弹头的风险,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则放出硬话,称俄军掌握击落 “战斧” 的技术,会对乌克兰境内任何发射装置实施打击。最引人关注的是俄军事专家斯捷潘诺夫的表态,他建议俄罗斯可在古巴部署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甚至是号称 “没有反导系统能拦截” 的 “榛树” 中程弹道导弹 —— 这款导弹射程达 5500 千米,一旦部署古巴,对美国本土的威胁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何美国国务院会异常强烈地反对 “向古巴派遣任何现代军事系统”。
从军事技术角度看,美国放弃援乌 “战斧” 本就有迹可循。“战斧” 作为亚音速远程巡航导弹,虽最大射程超 1500 千米、战斗部重量约 450 公斤,威力比乌克兰现有无人机大得多,但它存在两个致命短板:一是年产量不足 100 枚,美军自用加出口后,能留给乌克兰的数量极其有限;二是乌克兰缺乏配套发射装置,就算拿到导弹也只是 “有弹无枪”。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早有应对预案,S-400、“山毛榉” 防空系统,再加上米格 - 31、苏 - 35 战机,构成了多层拦截网,“战斧” 想要突破并非易事。而且去年 11 月,乌克兰向俄罗斯纵深发射 6 枚战术导弹后,俄罗斯直接动用 “榛树” 弹道导弹 —— 基于远程洲际导弹修改的武器 —— 在未带战斗部的情况下,仅凭动能就摧毁了乌克兰 “南方机械制造厂” 核心厂区,这种威慑力美国和乌克兰都心知肚明,没人敢轻易触碰红线。
特朗普的 “变脸” 看似突然,实则是典型的 “凭空造牌” 策略。前期渲染援乌 “战斧” 的可能性,制造战略模糊,一边给乌克兰画饼,一边向俄罗斯施压;等到俄罗斯放出在古巴部署导弹的 “狠招”,又顺坡下驴以 “保家底” 为由收手,既避免了局势失控,又为自己争取了谈判筹码。而俄罗斯的应对更显 “打蛇打七寸” 的智慧,不跟美国在乌克兰战场纠缠细节,直接把威胁引向美国 “家门口”,用 “古巴牌” 精准击中美国的安全敏感点。
这场围绕 “战斧” 的博弈,本质上是美俄战略威慑的又一次较量。它再次证明,像 “榛树” 这样的弹道导弹仍是大国手中的 “国之重器”,也让 “单极霸权时代一去不复返” 的现实更加清晰。特朗普放弃提供 “战斧”,俄罗斯暂未在古巴部署导弹,这场危机暂时降温,但美俄之间的制衡与博弈远未结束,下次较量或许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