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等作出安排,引起社会关注。

专家观点

中国旅游报社特约评论员吴丽云认为,春秋假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假日结构,平衡旅游淡旺季,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形成错峰、高品质假日旅游新局面。旅游业界应抓住机遇,加大春秋假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

制度实施背景

今年10月初,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了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浙江省成为首个全面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与此同时,湖北利川、咸丰近日发布秋假通知;广东佛山市教育局早在今年8月便宣布试点春秋假。春秋假制度的落实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有助于优化假日结构,激发淡季旅游市场活力,推动错峰旅游,促进旅游经济均衡,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成为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今年8月,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如何促进旅游业优化发展

第一,释放更多旅游消费需求。春秋假以5—8天小长假形式为主,有助于形成“家长带薪休假+孩子春秋假”组合休假模式,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形成新的出游高峰。去哪儿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浙江宁波、广东佛山两市,今年中小学秋假期间,本地出发机票预订量同比分别增长2.18倍和2.76倍,中小学秋假旅游带动效应明显。

第二,提振淡季旅游消费。从浙江省及各地春秋假实施的情况看,春假多设在4、5月,秋假主要设在11月,成为除了五一、十一、春节等之外的重要假期。各地春秋假时间通常处在旅游淡季,且放假时间并不统一,有助于错峰出游、避免拥堵,可以形成多个淡季旅游小高峰,促进旅游资源、设施、服务在淡季的充分有效利用,提振淡季旅游消费,平衡旅游淡旺季。

第三,提升旅游品质。从季节上看,春秋假期间各地通常气温相对舒适,自然景致宜人,游客可以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放松身心;从出游花费看,游客淡季出游可以享受价格适中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出游的“性价比”和“质价比”更高;从旅途体验看,春秋假处于旅游淡季,避开了拥挤,体验感更佳。

旅游业界怎么做

一是优化研学产品体系。春秋假恰逢春种秋收时节,可以让孩子体验农作物种植、收割、采摘等;将书本与生活实践紧密连接,设计研学旅游线路,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结合,在旅游中实现学生素质提升。

二是研发适配春秋假的旅游产品。针对春秋假的时长,开发与之相适配的旅游线路,充分考虑春秋假旅游客群的需求,利用淡季丰富的旅游资源供给,探索发展乡村生活游、户外游、非遗体验游、科技体验游等,形成多元化产品供给。

三是完善春秋假服务模式。春秋假旅游需求的有效释放,需要相对完善的服务设计。要充分考虑部分家长无法同步休假的情况,就此进行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如果是中小学生独立参加研学活动,应配备充足的生活指导师和研学指导师,保障学生独立旅行期间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观点总结

总之,春秋假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假日结构,平衡旅游淡旺季,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形成错峰、高品质假日旅游新局面,增强旅游业发展动能。

春秋假制度的实施,也有待带薪休假制度的全面实施,真正形成家长和孩子同步休假、错峰出游的良好局面。

中小学放春秋假,旅游行业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