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发成都时代出版社近期推出的新作《公元前256年的江河重构:李冰传》的作者创作谈,这部突破传统传记叙事范式的力作,以 “一人即一群” 的创新视角解码都江堰背后的文明传承密码,迅速引发文化界与读者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该书作者、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平深耕都江堰文化近三十年,为还原真实立体的李冰形象,他耗时十余年深入都江堰灌区8市41县(市、区)开展田野调查,在史料考据与实地探访中,开创性地提出 “李冰既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的核心命题。从远古大禹、古蜀诸王的治水探索,到战国李冰的工程创举,再到后世文翁、丁宝桢等的修缮拓展,直至当代水利人打造的数字孪生灌区,书中将跨越两千余年的集体智慧凝练成一部 “群像史诗”,让治水精神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
“拿到这部书稿时,我立刻被其创新的叙事框架打动。” 本书责任编辑黄鑫谈到,传统历史人物传记多聚焦个体生平,而《李冰传》跳出 “个体中心化” 局限,通过 “远古的李冰”“战国的李冰”“后世的李冰”“当代的李冰” 四部分结构,将水利工程史与文化传承史深度融合。编辑过程中,出版社重点打磨史料考据的严谨性与叙事表达的可读性,既保留文献互证的学术价值,又通过民间传说、现场见闻让内容更具感染力,力求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接续力量与创新精神。
以下为《人民日报》刊发的作者创作谈原文:

《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的江河重构:李冰传》:王国平著;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寻找李冰
——《公元前256年的江河重构:李冰传》创作谈
王国平《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4日第20版)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领民众建成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造福当时,泽被后世。2000多年来,代代蜀人皆铭记在心。
1996年夏,我来到都江堰工作,浩荡奔流的都江堰水持续滋养着我。我一直想为李冰做点什么,于是,开始筹划写作李冰传,让今天的读者看到一个生动、立体的李冰。没想到,为李冰写传会如此艰难。
关于李冰,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最早记载李冰事迹的是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写道:“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这段记载中,蜀郡守有名无姓,直到班固著《汉书·沟洫志》,在“冰”字前加上了“李”,这个辉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有了完整姓名。可是,历史依然留下许多谜团:李冰生于何年,卒于何岁,籍属何地,何时任职蜀郡,是否到过岷江等。带着如此多的疑问,我开始了漫长的田野调查。
10余年来,我多次以都江堰为中心,寻找李冰跋山涉水、考察水文的身影,深入都江堰灌区8市41县(市、区)的千里沃野,期待在默默流淌了2000多年的水痕中找到李冰殚精竭虑、为民造福的足迹。
随着走访和考察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我心心念念要写的“李冰”,既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在李冰到来之前的2000余年间,大禹、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鳖灵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发和治理岷江。李冰帅蜀后,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选址、规划和建设,创造性地完成了都江堰这一工程杰作,让原本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而在李冰建堰之后的2000多年里,继续维护、修缮和拓展都江堰,使之实现“超长待机”、持续发挥效益的是历代治水者及千千万万的民众,正是有了这些后世“李冰”的付出,才有了“天府之国”延续至今的富庶和繁荣。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当代李冰”。1949年之后,都江堰水利工作者发扬“李冰精神”,争做时代堰工,用现代技术加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对渠系实行“园田化改造”;在部分河道安装了节制闸;拓展与修建了人民渠、东风渠、牧马山干渠等,疏浚和扩大了三合堰、通济堰、朱李火堰等……如今,都江堰已经迈向从“治水”转到“智水”的新阶段。正在开展的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搭建起一张“智慧水网”,让这座已经2000多岁的古堰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
正是因为不同时间轴上的“李冰”的接续奋进,才成就了不断成长的都江堰。创建之初,灌溉面积约100万亩,2025年扩大到1164.7万亩,成为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如今,都江堰灌区以占四川省不到1/20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
最终,我放弃了为战国时期的李冰一个人写传记的想法。呈现在我笔下的文字,既是一个人的传记,也是一群人的故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人续写李冰传,讲述“新李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