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美之间最新的一论会谈,这场会谈的时间是当地时间7月29日,地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虽然外界早有预期,但会谈的节奏、内容和气氛还是比想象中来得更紧张一些。
从现在中美双方的公开回应来看,这场谈判确实“很有意义”,但背后的较量也没少。可以说,虽然气氛是平和的,但针锋相对的地方也不少。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是代表美方出席谈判的。在会后,他第一时间就把谈判情况报告给了总统特朗普。而特朗普当时还在回国路上,人在空军一号上,刚结束对苏格兰的访问。
结果,特朗普听完之后,立刻就表态了。他说了一句:“我感觉比昨天更好,这次会谈非常好!”
这个表态看起来很轻松,但熟悉中美谈判节奏的人都明白,美方每次在谈判后先“放话”,主要是为了抢占舆论高地,把主导权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中国这边怎么说呢?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这次带队出席会谈。他在会后也发表了看法。他说:“这次会谈是坦诚、深入和有建设性的。”听起来非常官方对吧?但他说完这句话,话锋一转,重点来了。
李成钢明确表示:中方将推动美方已经暂停的对等关税24%的部分和中方的反制措施继续展期。
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当然欢迎美方继续暂停那部分24%的高关税,但前提是美方不要突然反悔或搞小动作。否则的话,中方早就有备选方案,到时候反制措施会“如期而至”,也就是我们该怎么出手就怎么出手,绝不含糊。换句话说,中方的态度是:你让一步,我也可以配合;但你要是硬来,我也绝不会退。
其实,细看这两边的表态,可以明显感受到中美现在的博弈状态。
美方想借着这次会谈让中方让步,希望中国多买点美国商品、放宽一些技术准入限制。毕竟现在美国国内压力不小,通胀、高债务,加上选民的期待,特朗普需要尽快拿出一个“成果”。
但中方的态度也很清楚:我们愿意谈,但不是谁来谈,我们就让步。中国有底线,这次会谈不是表演秀,也不是单方面听命的过程。
其实从这几年中美的互动节奏来看,大家也早就看清楚了,美方总是习惯在会谈前“放风”,说中方要让步,然后在谈判现场给出强硬条件。可问题是,中国不是2018年了,中方也不是毫无准备。
这次中美在瑞典见面,说白了,是一次试探性的接触。双方都有诚意,但也都设好底线。美国想拿到好处,但又不愿意放太多代价;中国愿意沟通,但不接受被压着走。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谈判期间,关于特朗普计划访华的消息也同步传出。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特朗普可能会在10月底或11月初访问中国,可能是在出席韩国庆州的APEC峰会前后,与中方高层见面。因此这一次的瑞典会谈,更像是为后续高层会谈打下了基础。所以,这场会谈看似没什么“爆点”,但它的意义不小。
一方面,它让中美双方重新开启了高层对话通道;另一方面,也再次确认了一个现实:中美虽然竞争激烈,但谈,还是要谈的。因为脱钩不是谁喊一句就能做到的事。
中美关系,依旧复杂。但只要双方愿意谈,愿意坐下来面对问题,哪怕暂时没有结果,也比互相指责强。毕竟,全世界都在看,也都等着中美这两大经济体,能不能把局势稳住,把全球的信心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