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16时,昆明网友热切关注着本地热门话题,微博昆明同城热搜前几位分别是:
云南野生菌各种地方都能长出
女儿磕头跪谢恩人送遇难父亲归家
昆明多家奶茶店爆单
与海尔兄弟体验刚刚好的昆明
云南总得到外交官的偏爱和推荐
近日,“云南野生菌各种地方都能长出”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人们惊讶地发现,印象中生长在荒郊野岭的“山珍”,竟然频繁现身在玉溪、红河等地的办公区、绿化带、狗窝旁。为什么难以人工种植的野生菌会现身在这些地方?野生菌喜欢的环境一定要远离人烟吗?记者采访到云南植物科普作家上官法智,为你揭开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真相。
野生菌并非只爱“荒郊野岭”
“野生菌是一个很大的类群,不同菌子有不同习性,有的喜欢生长在人类身边,有的则只有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才能看到。”上官法智从事专业的植物科普工作已近20年,他结合日常生活现象阐述背后的原因。时下流行的“进山捡菌”让很多人误以为野生菌只属于山林,其实很多爆火视频中展示的鸡枞,花盆蘑菇(常为纯黄白鬼伞),小区草坪上的高大环柄菇、墨汁鬼伞、大青褶伞,以及腐木树桩上的云芝都是活生生的反例。
据上官法智介绍,云南野生菌种类繁多、生态习性各异,以上例子特别适应城市人居环境,它们利用花盆中的腐殖土、绿化带的枯草腐枝作为营养源,从而在人类活动区域繁衍生息。与此同时,另一些种类则截然不同,例如鸡枞菌、松茸等野生菌对环境指标与伴生关系的要求更为严苛,确实只存在于特定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此,简单地将所有野生菌定性为“只生长在荒郊野林”实为误解,菌子生存环境的多样性远超想象,间接折射出云南生态环境的丰富与多元。
“野生菌王国”的底气来自生物多样性
被誉为“野生菌王国”的云南,拥有至少2753种野生菌资源,其中可食用的有900余种,有毒的多达200余种。云南能支撑广泛分布的野生菌生态,关键在其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基础,这种多样性也导致了野生菌习性的差异。
习性的差异,也深刻影响着野生菌能否被人工驯化。有些野生菌是“纯腐生”的,它们仅依靠分解土壤或木材中的有机质就能生长,这类菌相对容易人工栽培。上官法智结合日常生活举出不少实例,云南人蒸蛋常吃的白参也是周边常见的野生菌所驯化,餐桌上常见的“鸡腿菇”由毛头鬼伞驯化而来。
“人们不可能为了种菌子,在菌类繁育房中先种出一片森林吧。”上官法智用生动比喻形容“共生菌”人工培育之难。“共生菌”譬如鸡枞菌(又名蚁巢伞)、松茸、见手青等,必须与特定的生物(如白蚁)或特定的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才能完成生长,它们需要从共生伙伴那里获取关键的营养或其他生存支持。“寄生类”的代表则是冬虫夏草,它必须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体内才能生长繁殖。
如他所言,许多珍贵的野生菌属于“共生类”或“寄生类”,人工繁育极其困难,这正是这些山珍难以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价格居高的根本原因。
野生菌究竟是“素菜”还是“荤菜”?
“严格的科学分类上,不能简单将真菌归纳为动物或植物,它们是完全独立于两者之外的一个生物类群。”据上官法智介绍,从生物学角度看,野生菌(真菌)在生命演化之树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现代生物学研究揭示,虽然真菌像植物一样固着生长,但从进化分支上却更偏向动物,在他眼中十分有趣。
野生菌究竟是“素菜”还是“荤菜”?这个问题本身没有答案,而真菌在大自然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却因此可见一斑。作为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许多植物的纤维素如果没有真菌的参与很难重归自然。“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真菌,我们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复存在。”上官法智表示,如果没有真菌强大的分解能力,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将严重受阻,枯枝落叶将堆积如山,养分无法有效回归土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
认识多样性背后的未知风险
在云南,广泛分布的野生菌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食用安全。各类野生菌爆火短视频容易放大野生菌的安全性与趣味性。上官法智从植物鉴定角度分享道:“野生菌的鉴定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仅凭外观颜色(如颜色鲜艳才有毒)、生长地点(如生虫的无毒)等简易方法判断毒性,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结果极其不可靠。”
据了解,鉴定野生菌需要系统观察菌盖、菌柄、菌环、菌托等部位的形态特征,观察其切开后的变色、流汁等现象,甚至常常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以及进行DNA分子分析。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于不常见的种类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专业工具才能准确鉴定。而对公众而言,除了挑选资质合格的野生菌餐厅外,唯一安全的做法是:对于任何无法百分之百确定的野生菌,坚决不采、不买、不食。
今天的“开屏热搜放大镜”之旅告一段落
明天同一时间
开屏热搜放大镜
继续和你一起探索更多昆滇精彩!
(开屏新闻 记者史子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