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所有生命的源头,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物质,其需求程度仅次于氧气。
研究人员经探索发现,科学饮水,堪称一剂灵丹妙药。该研究在剖析18项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后指出,通过不同途径增加日常饮水量,至少能降低5种病症的发生风险。
01三餐前补水减体重
水对于超重、肥胖人群管控体重具有显著的助力效果。
在相关研究里,补水组的肥胖受试者在每餐饭前30分钟饮用500毫升水,按照一日三餐来计算,也就意味着一天要饮用1500毫升水。持续坚持12周至12个月之后,和未进行补水的减肥组相比,补水组的体重多下降了44%至100%。
此前,多所高校展开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对超重或者肥胖患者采取补水干预措施,能够促使他们更迅速地减轻体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称,“喝足了就没胃口再吃”是促使减重速度加快的关键因素。
餐前适度饮水能在较短时间内撑大胃部容积,提升饱足感,进而减少后续正餐时所摄入的食物分量,还能替代高热量饮品等。并且,多饮水本身或许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暗示,提醒自己多选择健康食物,以此限制热量的摄取。
02每天多喝1升控血糖
在一项调研里,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在每日原本饮水量的基础上,额外多饮用1升水,具体实施方式为早餐前饮下250毫升、午餐前喝掉500毫升、晚餐前喝下250毫升。
8周过后,这些患者的空腹血糖相较于未补水的患者下降了17.6%,与此同时,身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二次方]、甘油三酯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含量等均有所降低。
另一个研究成果显示,即便实现了每日额外多饮用一升水,但若不是在饭前饮用的人,并未产生降低血糖的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一方面,多饮水能够增大血浆容量,进而稀释血液里葡萄糖的浓度;另一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也离不开保持健康的体重,饭前喝水能减少食物摄取量、降低体重,进而达成降低血糖的目的。
03勤喝多排消尿路感染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增加日常饮水量是尿路感染患者预防病情反复发作的生活建议方案之一。
一项针对140名有复发性尿路感染问题且日常饮水量偏低的女性所开展的研究分析表明,只要每日额外多饮用1.5升水,无需顾虑是在饭前还是饭后,也不用严格限定饮水时段,尿路感染的发作频次就能得到降低。
提升液体的摄取量能借助多种作用机制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增多尿液的产生量,稀释尿液里细菌的浓度,削弱其感染能力;推动尿液排出,进而对尿道起到自然清洁的作用,把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冲刷干净;频繁且大量排尿所产生的冲刷作用力,能够阻止细菌黏附在尿路上皮细胞表面,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年轻女性单纯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增加饮水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操作便捷,是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段。
04每天多喝两升半防结石
尿液里盐分浓度过高是肾结石生成的关键诱因,多摄入水分能够提升排尿量、降低盐分浓度,避免钙盐、磷酸盐因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结晶,进而减少结石的产生。
还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25至50岁的健康成年群体,若在每日原本饮水量的基础上额外多饮用2升水,能够降低罹患肾结石的风险。
另一项历经5年跟踪调研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已经患上特发性钙性肾结石的患者,当通过饮水调控措施让每日排尿量达到2升时,结石的复发几率能够降低五成。
金晖提议,已经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需要提高水的摄取量,确保每日排尿量至少达到2.5升。
05持续多喝3个月少头痛
一项研究指出,在3个月的时间里,于每日原本饮水量的基础上额外多喝1.5升水,能够改善47%的反复发作性头痛患者的症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慢性轻度缺水可能诱发头痛,不过“多喝水缓解头痛”的作用原理和实际效果目前还不明晰,需要更多研究数据加以佐证。
多喝水虽说是一剂良方,但也得科学适度,不建议“强行大量灌水”,以免适得其反。
例如,饭前过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建议补水不要超过500毫升,以免影响消化功能;短时间内摄入过多水分,比如在几个小时内喝下7 - 8升水,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水中毒等情况;尿路出现梗阻或者肾病患者过量饮水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容易引发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在患病期间,是否需要补充水分、如何补充,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听从医生的建议,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成效。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男性每天喝够1.7升水、女性达到1.5升,最好少量多次、小口慢慢饮用;活动量较大、所处环境高温干燥时,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但不建议每天超过3升。
资料 | 生命时报
编辑| 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