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十星组网成功!“国家队”出手果然不一般。

随着文昌航天发射场传来“轰”的一声,长征五号火箭点火发射,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在文昌发射中心发射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将中国版“星链”卫星送上预定轨道)

一定把中国“星链”搞好!一箭十星组网成功

此次一箭十星中的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版“星链”。

就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迅速摧毁乌军军统通信系统,美国见状不妙立即把星链送上前线,帮乌军建立起一整套强大的网络支持和分布式作战体系。

这种情报优势,让不少国家都意识到星链重要性。因此,不少国家开始投入重金大搞这类卫星星座。

比如印度,他们正计划投资120亿卢比打造国内首次商业化本土地球观测卫星星座,旨在提升印度在航天产业商业化应用方面的自主能力,摆脱对他国同类系统的依赖。

德国也一样,计划建造一个可替代美国星链的卫星星座,以将技术和控制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这也是整个欧盟的共识,一份报告显示,欧盟急迫地想要摆脱对美国卫星技术的依赖。

(比起其他国家在建或还未建的卫星星座,中国早早就开始布局,如今在轨星链卫星数量已达到94颗)

一定把中国“星链”搞好!一箭十星组网成功

而这时候,就凸显出中国先见之明了。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版“星链”早早就开始布局,如今已完成8次组网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到94颗。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进入7月份后,中国版“星链”整体发射速度就在不停加速,最短一次间隔只有72小时。

而根据规划显示,今年发射任务将达到648颗。如今时间过半,我国还有594颗待发射,可以想象得到,接下来几个月内,中国版“星链”还会传来更多好消息。

这背后,不仅考验着中国单星能力,还有产能问题。

2025年,我国首次在报告中加上“商业航天”四个大字,明确将其视为战略性新质生产力,计划重点构建火箭-卫星-数据全产业链,全力加速中国版“星链”的建成。

在此基础上,我国明白产能的重要性,所以召集大量科学家组建攻关团队,就这样,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他们陆续完成在轨飞行、一箭多星、卫星结构等核心技术。

(美国打造“太空之眼”,通过整合星链卫星群、无人机、地面雷达等力量,打造一个可覆盖全球的太空监视系统)

一定把中国“星链”搞好!一箭十星组网成功

就拿新工艺“一体化卫星平板技术结构”来说,我国科研团队大胆创新,放弃传统蜂窝板拼接木式主结构,将18套平板结构互相交错堆叠,最后通过层层锁紧,打造出一个可承受火箭发射的“千层塔”。

这之后,科研团队又马不停蹄为卫星发射“降本增效”,研究出全新太阳能电池阵机构,极致压缩整翼装配效率,年产量更是达到120套。真正做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颠覆美国星链卫星优势。

不难看出,我国分明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星链”搞好。

美国自然不乐意,甚至公开“太空天眼”计划,准备调动预警机、卫星、无人机和雷达一起“盯住中国天空”,期间,星链便是核心一环。

但中国强就强在从来不“偏科”,永远是攻防同步进行,最终构建起“攻防一体”的反制体系:比如可射出激光的潜艇、再比如采取的多层轨道部署,生存能力不容小觑。

总而言之,美国万万想不到,曾经让他们无比自豪的星链,早已不再是什么专利,中国版星链正迎难而上,一点一点扭转攻防格局,重塑权力平衡,推动世界从“单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