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一次硅谷之旅,成为贺倩明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彼时已拥有14年律师经验、在法律行业站稳脚跟的他,在考察国际律所发展时敏锐地发现,AI技术已在法律行业的降本增效、法律服务市场拓展两大场景中实现成熟应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探索尚属空白。这次发现,让他萌生了打造法律领域数据系统、投身“AI+法律”创业的想法,也开启了从资深律师到AI创业者的跨界征程。
“当时看到国外律所把AI用得很成熟,一边帮律师提高效率,一边还能拓展法律服务的边界,我就特别感慨——国内法律行业其实有很多痛点,‘AI’说不定就是破局的关键。”贺倩明回忆起硅谷之行的触动,“我不是想做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想真正解决行业里的难题,所以回来就琢磨着要搭一个法律数据系统。”
创业之路的首要挑战,是打破法律与AI两大专业间的“鸿沟”。为攻克这一难题,贺倩明带领法律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携手成立国内首个法律AI实验室,组建起“法律专家+AI专家”的跨界研发团队。
但跨界协作的难度远超预期,贺倩明“吐槽”研发初期的困境:“没办法,只能一点点做数据标注,把判决书里的逻辑、法律法规的含义拆解开,像教小孩一样教计算机‘读懂’法言法语。这个过程特别繁琐,又耗时间又耗成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痛苦’。”
经过两年攻坚,2020年,核心数据库终于成型,此时的系统已能读懂法律问题,并精准匹配数据库中的判决书与法律法规。
但贺倩明并未止步,他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非专业人士:“专业律师能用法言法语查数据,但普通人遇到法律问题,只会说‘我被欠工资了’‘我房子漏水了’这种大白话,他们也需要方便的法律咨询。”
于是团队在数据库基础上研发法律智能咨询系统,打造“AI律师”。尽管受限于当时技术,系统仅能“一问一答”,且完全免费开放,但用户反馈让他看到了希望。
“免费开放后,用户反馈数据特别好,说明大家真的需要这种服务,这也让我们更有底气继续做下去。”
2022年年底,ChatGPT的问世给团队带来了“双刃剑”式的冲击。
“一方面特别兴奋,它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超级知识大脑当底座,我们不用再从零打基础;另一方面也慌,之前花了那么多钱做数据标注、建技术壁垒,一下子就被削弱了。”贺倩明坦言当时的焦虑,“那段时间我天天睡不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新的技术突破,生怕一觉醒来我们的东西就落后了。”
但焦虑并未困住他,2023年年初,他迅速决定聚焦行业大模型研发并推行开源,“我们用三个月就做出了法律行业小模型,把问答系统从‘拖拉机时代’提到了‘奔驰时代’。”
从模型到产品,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法律AI的核心痛点在于“准确性”——一旦出现法条引用错误、案例编造等 “幻觉”问题,将引发严重风险。
“法律这行不能出错,你编一个法条、造一个案例,可能会害用户吃大亏,所以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做AI基础设施。”贺倩明说。同时,团队针对不同用户推出三个产品版本:专业版给律师用,帮他们做法律研究、分析案件;企业版侧重合同合规,相当于给企业配个“智能法律助手”;个人版就做法律常识普及,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懂法。
在服务模式上,团队构建了“AI+律师”的闭环生态,尤其解决了“律师找客户难、客户找律师难”的痛点。
“我们做了律师智能推荐模块,现在能从办案经验、个人数据、专业文章和业绩、客户评价四个维度评估律师,未来还要加第三方评价。”贺倩明解释,“客户用AI咨询后,如果觉得不够,就能触发‘找律师’功能,我们把合适的律师推荐给他,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对律师来说,不仅能提高检索、写文案的效率,还能精准获客,这是双赢的事。”
谈及盈利模式,贺倩明采取差异化策略:“专业律师用的工具,我们按SaaS订阅收费,价格定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企业客户按服务模块收钱,毕竟能帮他们省不少事;至于老百姓,基础AI咨询服务肯定免费,我们想让法律服务更接地气,不是只有花钱才能找‘懂法的人’。”
面对“AI是否会取代人类律师”的疑问,贺倩明则有着清醒的认知。
“首先法律有规定,有些场景必须要律师在,还要律师签字承担责任;其次,AI做不了商务谈判,也处理不好复杂纠纷——律师不只是背法条,还能帮客户设计交易方案、解决冲突,这些都是AI替代不了的。”
他认为,AI是来帮律师提升价值的。未来律师要做更有技术含量、更有温度的服务,这才是行业的方向。
文、图、视频|记者 李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