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李博

近日,记者钻进位于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的科技小院温室大棚,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与清新的蔬菜香气扑面而来。

植株上结满了辣椒,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江晓雯和几个同伴熟练地穿梭在田间采摘,不一会儿篮筐里就装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看到记者,江晓雯轻快地走了过来,她一边擦汗,一边教记者如何辨别辣椒等是否成熟,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其实,他们驻扎科技小院才一年多。

江晓雯记得刚入驻小院那会,农民师傅看到地里来了几个“学生娃”,觉得他们只有书本知识,对传授的方法充满疑惑。

小院绘“丰”景

农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整理甜瓜枝蔓。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面对不被认可,小院学生并不气馁,他们在推广科技方法的同时,虚心向农民师傅请教种植的“实战”经验。辣椒开花少浇水,挂果多浇水;番茄前期稳浇水,后期猛浇水……这些口诀都是老农们多年实践总结的“干货”。

为了早日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科技小院带头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学民时刻都在关注科研进展。他不仅对小院学生进行远程指导,还每个月至少两次亲自前往科技小院“把脉问诊”。

吴老师带领团队攻克了保鲜技术难题,增加了农产品保鲜周期,他希望这些优质农产品将来能走出小镇,远销海外。

“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支持科技小院,让吴学民对小院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小院虽小,可作用一点都不小,它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吴学民说,“我们应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让科技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小院绘“丰”景

温室大棚里安装的智慧农业设施。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以前,江晓雯和同伴进行土壤分析都是在现场取样后,再拿到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周期长、效率低,数据无法保证准确。

吴老师得知后,安排学校技术人员为温室大棚陆续安装了土壤传感器、番茄智能吊挂系统等智能设备,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工作效率。准确的数据也为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小院绘“丰”景

科技小院大棚里,圆润饱满的番茄缀满枝头。受访方供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棚里,脆皮甜瓜、辣椒、番茄等挂满藤秧,这些品种都是从十几个品种里精挑细选,并经过一年时间试种筛选出的“优质品种”。

一种长得皱皱巴巴的绿叶菜吸引了记者目光,经江晓雯介绍得知,它叫皱叶菜,别看长得丑,维生素C含量却相当高。即使摘下一片叶子,它还是会继续向上生长,可以连续采收4个月,而且不容易得病虫害,是“南菜北种”一个典型成果。

农民师傅看到科技小院生产出的皱叶菜、西兰苔、菊苣等“明星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后,也对小院有了重新认识。一个农户说:“还是你们的方法好,不仅增产增收,还节水节肥,以后就按你们的方法去做。”

小院绘“丰”景

科技小院讲习所为村民打造技能“补给站”。受访方供图

赢得农民师傅的信任,也让同学们找到了驻扎科技小院的意义。“我们把知识、技术带到小院来,解决了当地农户实际问题;把学校和实验室优质品种带到田间地头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江晓雯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前,马驹桥镇正在打造北京市首个区域性科技小院集群,除已挂牌的智慧农业、花卉苗木两个科技小院,还将规划建设物流电商、数字渔业、艺术赋能、果树果品等科技小院,实现建成一个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

马驹桥镇党委书记魏欣表示,未来,该镇将把握“科技服务小镇”功能定位,打响特色“小院名片”,让科技小院成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致富增收。

根据《北京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将规划建设100家科技小院。

一个个科技小院就像一颗颗“智慧”的种子,撒向京华大地,生根发芽,开出“致富之花”,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