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乡村 助力科技创新

编者按 今年暑期,阜阳师范大学“科墨乡未来”科技教育团队的50余名师生分赴阜阳市周边的5所乡村学校,开展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六年来,该团队始终以“用专业点亮乡土,以科技赋能成长”为宗旨,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专业优势转化为乡村科技教育的“火种”。从编程启蒙到机器人跳舞,从无人机操控到VR技术重现古代农业智慧,他们用多元科技形式搭建起城乡教育的桥梁,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写下了“科技筑梦”的新篇章。

以科技星火点亮乡土未来

7月的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阳光炙烤着地面,吴寨小学的教室里却热闹非凡。穿着阜阳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服装的大学生罗春捷手持一个机器人开启在吴寨小学的第一课——编程世界的初步探索。“大家看,这就是机器人‘悟空’,它能接收很多指令,想不想尝试一下?”讲台下立刻响起一片惊叹声,前排的孩子甚至探出身子,想看得更清楚些。

罗春捷走下讲台,把机器人放在课桌上,半蹲在桌前,手掌覆在男孩任宇哲的手背上,往手机上的编程界面推了推:“你看这里,给机器人加个‘功夫’的指令,它就能边唱健康歌边表演功夫啦!”任宇哲的手指在手机上戳戳点点,当机器人开始单脚起立表演功夫时,他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露出两颗小虎牙。

这是“科墨乡未来”科技教育团队在吴寨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第5天。操场上,机器狗正随着孩子们的指令做着伸懒腰和跳跃的动作,引来阵阵欢呼;田埂边,无人机腾空而起,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玉米田全景图让孩子们踮脚张望;教室里,大学生们正用矿泉水瓶、吸管组装“水火箭”,瓶身喷着孩子们歪歪扭扭写下的愿望:“我想当宇航员”“要让玉米长得更高”......

从“课本”到“指尖”:科技种子播撒乡土

“老师,无人机能飞到云上面去吗?”在阜阳市插花镇于营小学的实操课上,小学生余欣悦看着小型无人机悬停在半空,仰着头追问。团队成员饶小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调慢飞行速度:“你看,现在无人机就在咱们教室前面稳稳悬着呢,你仔细瞧瞧它的小螺旋桨,是不是像咱们教室天花板悬挂吊扇的扇叶一样在‘呼呼’转呀?你再看看它下方的摄像头,还能把教室后墙黑板报上的卡通图案拍得清清楚楚——科技就像一个长了‘千里眼’的小伙伴,能把远处的风景‘搬’到咱们眼前,让我们看见平时要跑好远才能到的地方。”

7月2日,在阜阳市颍东区杨桥居委会的暑期公益托管班里,团队负责人龙泽在会议室的后方有条不紊地组织着教学准备工作,他深知每一堂课对这些乡村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团队成员刁扬红举起一块编程主板,深入浅出地讲解起来,正式拉开了科普之旅的序幕,开启了第一堂“AI启蒙”课程。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编程与生活的联系,团队精心设计了“小小编程游戏”。在团队成员陈泓锦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用拖拽模块的方式编写程序。令人惊讶的是,孩子们仅仅上了三次“合作编程课程”之后,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所学到的知识,就能够制作出简单却充满创意的编程游戏。课后,他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作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小学生关天果开心地说:“在没有参加这个课堂之前,写完作业,只有奶奶陪着我看电视。现在我有了更多新朋友,暑假再也不无聊了。”

这样的对话,六年来在阜阳市的乡村校园里不断上演。“科墨乡未来”科技教育团队始终聚焦乡村科技教育的“痛点”:师资薄弱、设备匮乏、课程零散。他们结合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学等专业优势,开发出“分层式”课程体系:低年级侧重科学趣味实验(如彩虹水、电磁小魔术),中年级引入图形化编程和机器人基础,高年级则培训乡村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类竞赛。

在科技形式的探索上,团队从未止步。早在2023年,他们就曾带着VR眼镜走进阜阳市少年宫、王湾小学,甚至远赴金寨县等地,让孩子们通过沉浸式体验“穿越”到古代农田——透过镜片,亲眼看见龙骨水车如何引水灌田、曲辕犁如何深耕土地等,在虚拟场景里触摸着古代农业科技的智慧,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

从“单次服务”到“体系构建”:专业力量深耕六载

“不是来一次就走,而是要留下带不走的科技课。”这是“科墨乡未来”科技教育团队的承诺。2023年,他们在颍州区程集镇试点“N+1”模式:N名大学生结对1名乡村教师,通过“线上培训+教案共享”,帮助当地教师掌握基础编程与机器人教学方法。如今,程集镇王湾小学教师魏占东已能独立开设“机器人社团”,学员从最初的8人增至现在的42人。

六年间,团队的“成绩单”愈发厚重:2022年至2023年,团队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资助,累计经费12.9万元,为项目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足迹覆盖阜阳市14个村庄,累计开展科技课程1200余课时,服务学生超1.5万人次;编写《乡村儿童科技教育手册》3套,开发“农耕+科技”主题课程包15个(含无人机农田观测、机器狗巡逻模拟等特色内容);指导乡村小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赛等赛事奖项50余项。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陪伴”:青春接力续航振兴路

“哥哥,你们明年还带机器狗来吗?”当去年春季科技教育活动结束时,颍东区杨桥小学学生董雨豪拉着志愿者汪浩的衣角问。这个乡村的小男孩,在机器人课程中找到了自信,还主动担任了“小助教”。今年,阜阳师范大学新一届队员再来时,董雨豪跑过来展示自己画的编程代码图:“我想教新来的同学怎么让机器狗转圈!”

这样的“双向奔赴”,正是团队坚持“长效帮扶”的动力。2024年,阜阳师范大学与杨桥小学、王湾小学等多所乡村小学签订合作协议,设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起“暑期夏令营+学期云课堂+竞赛加油站”的常态化机制。而当年在阜阳市少年宫、金寨白塔畈学校的VR科普活动,也成了“云课堂”的素材。

今年,团队还联合省财政厅驻吴寨居工作队、省体育局驻前于居工作队和阜阳体彩中心等,启动“青耕学堂”和“微光学堂”计划,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科技器材和公益学业辅导。

返程的大巴车上,队员们的讨论仍在继续:“下次可以加个无人机农药喷洒模拟课,帮孩子们了解新农技”“可以整理些机器人舞蹈的内容,让课堂内容更丰富”......窗外,夕阳为成片的玉米地镀上金边,正如他们播下的科技种子,在乡土间悄悄生长,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明天。

以科技星火点亮乡土未来

以科技星火点亮乡土未来

实践感悟

小姑娘张梦圆将编程积木摆成自家菜园的形状,声称要让机器人“沿着田埂行走”;男孩们围绕着机器狗展开争论,把“避障传感器”称作“防踩麦苗的鼻子”。我们把代码编写成“机器人找玉米”的游戏,将飞行参数换算成“比村口老槐树高多少”。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教学方式,让科技不再是课本上的生僻词。

我忽然领悟到:我们这些志愿者不过是负责松土的人,真正让科技生根发芽的,是孩子们眼中藏不住的光芒。这光芒洒落在玉米叶上,映照在编程屏幕上,最终会汇聚成乡村未来的璀璨星河。

□阜阳师范大学2022级智能科学与技术(1)班 饶小雅

乡村小学的课桌上,编程积木搭建的风车转起来时,我忽然被某种力量轻轻攥住。那个总抿着嘴的小女孩史心悦,用图形化编程让屏幕里的小猫转圈,她忽然抬头笑了,眼里盛着细碎的光。

无人机升空的瞬间,孩子们齐刷刷仰起的脸,比夏日阳光更灼亮。小手指着空中的飞行器,喊着“它飞啦”,声音里的惊喜像要漫出来。

当知识遇见渴望,便会生长出无限可能。这方教室里外的天地间,最动人的不是无人机的轨迹,而是那些被点亮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模样。

□阜阳师范大学2023级物联网工程(1)班 罗春捷

孩子们围拢过来时,我总想起训练场的队列,只是这里的“口号”是“机器人动啦”“无人机飞得更高”......有个留守儿童画了一个可以做家务的机器人,她说:“这样奶奶就不用辛苦了。”那一刻,我摸了摸她的头,像当年战友拍我肩膀那样。

军装换作志愿者马甲,靶场变成乡村课堂,但“守护”的分量没变。这些眼睛里的光,比实弹射击的火光更动人。我想把退役津贴攒下来买器材,因为我知道:给乡村孩子一套编程器材,他们能画出比导弹轨迹更远的未来。

□阜阳师范大学20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退役大学生士兵 李伟民

(杨劲、王毅恒、解明月,记者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