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李丕】长江如练,穿城而过,既载着武汉三镇烟火的千年积淀,亦奔涌着产业转型迭代的时代潮声。
产业转型,堪称武汉实现能级跨越提升的关键支撑,也是在全省支点建设中担当重任的坚实底盘。日前,武汉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着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而这其中,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重中之重。
产业转型,筑牢城市发展根基
新质生产力在武汉大地蓬勃兴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势头迅猛,达到15.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攀升至24.6%,已然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绩卓著,成功产出如全球首款SC频段手机直连卫星相控阵天线、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这些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武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充分彰显了武汉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强大实力。
今年4月,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正式发布图自华中数控官微
数字经济企业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像华中数控、中信通移动通信、中科泰菲斯等3家企业成功入选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它们凭借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引领着武汉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潮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武汉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产业,在转型中焕发生机
传统行业在武汉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速向 “新” 转型。
以汽车产业为例,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但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汹涌浪潮,武汉果断布局,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东风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方面的投入。上半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52%,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武汉汽车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强劲动力与巨大潜力。岚图汽车更是表现亮眼,累计销量同比增长85%,已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猛士M817预售1小时便接获订单近万辆,充分展现了武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钢铁产业作为武汉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深度改造。通过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优化调度,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武钢“一米七”老厂区经过改造,变身成为绿色超级工厂,其生产的高等级无取向硅钢可供应全国 1/3 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实现了绿色生产的目标。在产品研发方面,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致力于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的钢铁产品,如高强度汽车用钢、高端家电用钢等,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钢铁产品的需求。
硅钢部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分厂,“钢卷不落地”的现代物流模式有序运行图自长江日报
化工产业同样在转型中不断探索创新。武汉的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一些企业采用绿色化学工艺,实现了原料的高效转化与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同时,积极开发环保型化工产品,如可降解塑料、绿色涂料等,顺应了环保趋势,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新兴与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武汉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展现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布局与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汇聚了众多顶尖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如烽火科技等,在 5G 通信、光纤光缆等关键技术领域始终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武汉持续加大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众多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使武汉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生物医药领域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武汉已汇集大健康企业超4500家,产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AI诊断系统“内镜精灵”等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消化内镜质量监督工具的空白,更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与变革,充分彰显了武汉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
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的产品——“内镜精灵”应用场景武汉中小企业服务官微
在人工智能领域,武汉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决心与行动力。设立100亿元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企业与人才汇聚。目前,武汉已集聚50余家人形机器人重点企业,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此外,武汉的低空经济也在加速腾飞。在汉南,市民可以搭乘“空中巴士” 便捷前往十堰武当山机场;在汉口北低空港,载重5吨的无人货运飞机迅速将货物运往鄂州花湖机场;在硚口,无人机高效运送 “救命血”;在光谷,低空共享无人机活跃于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目前,全市已汇聚170余家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获批 32 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 20% 以上。武汉还集聚了北斗相关企业超300家,年底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覆盖 “芯片研发—终端制造—场景应用—数据服务”全链条。客运班车、旅游包车等营运车辆北斗终端已实现全覆盖,52万辆共享单车配备北斗定位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产业竞争大潮,武汉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为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明晰了方向。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产业加速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武汉正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重塑新时代武汉之 “重”,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为全省支点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舞台上展现更加耀眼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