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与好友相约同游颐寿园。踏入园门,一条葫芦形的金色大道豁然展现在眼前,大道两侧古朴多姿,形态各异的古桑树,舒展开优美的枝条,仿佛正张开双臂,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有的已存活千年,最短的也有几十年、上百年树龄。这些古老的树木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世事的变迁,见证着这片森林公园的前世今生。

这片古老的桑树群占地千余亩,其中上百年以上的古桑树多达6000余株。是古桑树最为集中的地方,故而得名“颐寿园”。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随笔丨颐寿园游记

自古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的说法。遥想公元前602年,滔滔黄河水又一次流经夏津地界,到了公元11年,黄河再一次改道,留下大量泥沙,为了防风固沙,当地百姓世世代代坚持植桑种树。尤其在康熙年间,时任夏津县令的朱国祥,带领百姓大规模植树造林。而这种耐贫瘠、抗干旱的桑树,也因此得到更广泛的种植。史料记载,当时“此间树木繁盛,缘木攀行二十余里”。历经漫长岁月,终于成就了这片十二万八千亩的森林公园,成就了颐寿园这片古桑树群。为纪念朱国祥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卓越理政能力,2010年当地政府拨专款修建了朱国祥纪念馆,颐寿园也成了朱国祥勤廉文化教育基地。

漫步在古老的桑树下,抚摸着饱经沧桑的树干,仿佛在和一位长者对话,心中满是敬畏与感慨;抬头仰望,满眼苍翠,茂密的枝叶间,熟透的桑葚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像极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不停地在满枝的硕果间寻觅,呼吸里满是果实的香甜,双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最好的离自己最近的那颗,兴奋地采摘起来,随机放入口中。啊,每一颗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颗都饱含着悠悠岁月的韵味!

沿着道路继续前行,一片宁静的湖面映入眼帘,湖水澄澈如镜,蔚蓝的天空与葱郁的绿树倒映其中,相映成趣。一座蜿蜒曲折的小桥横跨湖面,将平静的湖水一分为二,桥中心供游人驻足休憩的小亭子,就像湖的眼睛……此情此景,仿佛在欣赏一幅清新雅致和谐的书画作品,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我们沿着湖边缓缓而行,一边品尝着桑葚的香甜,一边享受着漫步湖畔的惬意。微风轻拂面庞,带来丝丝凉爽,裹挟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在湖面上晕染开来……

颐寿园内,还有两棵千年古桑树——腾龙桑和卧龙桑,合称为“双龙树”。它们历经1500多年岁月洗礼,多次遭受雷击火烧,却依然顽强生长。卧龙桑的树干与树根紧密相连,展现出坚韧的力量,仿佛一条蛰伏于地的巨龙;而腾龙桑虽已千岁高龄,却又生长出新的枝叶,依然茁壮成长,充满活力,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两者一高一矮,一壮一弱,形成“双龙争霸”的壮丽景观。不由自主地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力的顽强。

一路上,我们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定格这美好的瞬间,用小视频记载下这段美好时光。湖边悠然的景致,桑葚树下欢乐的身影,金色大道上惬意的漫步,大水车旁的驻足观赏……都被一一记录下来。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承载着当日的欢乐与温馨。

我们沉浸在这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独特氛围中,不知不觉忘却了所有烦恼与疲惫。这里的一切,美得令人窒息,美得令人心醉,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直至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身上,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带着满满的美好回忆踏上归程。而颐寿园的秀丽景色与欢乐时光,早已深深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生命中难忘的珍贵篇章。

(作者 杨淑华 夏津县人大常委会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