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光影故事在银幕上流转,也在长春的土地上酝酿新的温度。

关于2025暑期档的心动,关于长春电影节的守望,想和你们慢慢聊。

小马聊光影|关于2025暑期档和长春电影节,我想说……

暑期档:好故事,才是观众奔赴的理由

这个暑期档的影院,总不缺震撼、笑声与感动。

我因《F1:狂飙飞车》的引擎声四刷,每回见赛车掠过弯道,都像自己也握住了风的方向;为《罗小黑战记2》的软萌帧画二刷,小黑眼里的星光,总让我仍想对这世界抱以温柔与好奇;更有《南京照相馆》,单是老照片里的音容笑貌,便轻轻叩开了心里最软的角落。

身边的朋友常和我聊起某部电影的细节,网友在评论区里分享“哪句话戳中了自己”,采访时遇见的观众说“终于有部电影值得二刷”——这些细碎的声音,最终都变成了票房榜上亮眼的数字。

其实从不是观众不爱电影了,也不是大环境拉低了热情,而是观众早已学会了“用脚投票”:

我们不再为花哨的宣传买单,也不再被明星阵容“忽悠”进影院,只有那些能住进心里的好故事,才能让我们心甘情愿走进黑暗的放映厅。

毕竟电影的本质,是一场真诚的相遇。

就像有人说“影院的黑暗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光”,而好故事,就是那束最亮的光——

它能让陌生人在同一帧画面里红了眼,也能让不同年纪的人,在同一个情节里想起自己的故事。

这大概就是暑期档想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市场从不需要“救市”的噱头,只需要“动人”的诚意。观众从不吝啬奔赴,只等一个值得的故事。

小马聊光影|关于2025暑期档和长春电影节,我想说……

长春电影节:让“电影摇篮”的光,照进更多人心里

今年是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是我参与采访的第九届,更是与它相守的第十四个年头。

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到如今的熟稔里藏着牵挂,这份感情总带着点“盼它更好”的柔软。

它从不是普通的电影节,毕竟脚下是长影这块“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土地,骨子里浸着老胶片的厚重,又裹着吉林冰雪、黑土地的鲜活,这份得天独厚的底气,本该让它成为更多人心里的“光影牵挂”。

只是这些年看着它,总觉得还有些“距离感”没打破。

比如影展的视野,似乎总绕着熟悉的圈子转——往年多见俄罗斯影片的专场,固然有地域情谊的温度,却少了点“看世界”的多元。

其实不必追求大而全,哪怕每次多添两三个地区的新进佳片,比如东南亚的温情故事、欧洲小众的人文短片,或是拉美充满生命力的影像,让观众在长春就能摸到不同文化的光影,影展的“包容感”也会更足。

毕竟“电影摇篮”不该只回望过去,也该带着大家看见更广阔的银幕世界。

更让人惦记的,是它的“群众性”总差了点火候。

好像提起长春电影节,大家想起的是行业论坛、媒体专场,普通观众想参与,要么得抢限量的展映票,要么只能在街头看一眼海报——明明该是全城热闹的“电影节日”,却成了“特定人群的聚会”。

其实可以再“接地气”些吧。

除了街头广场公园的露天电影,是否还可以设些“零门槛”的互动环节,比如让观众写几句观影感受贴在“光影墙”上,或是请本地影人来聊“拍电影时的小故事”,不用红毯,不用聚光灯,只要能让普通人觉得“这电影节和我有关”,就够了。

我总觉得,好的电影节从不是“行业的自赏”,而是“全民的狂欢”——

它该让影迷在某部老片里找回青春,让年轻人在小众新片里看见热爱,更让路过的人停下脚步,说一句“原来电影还能这么看”。

长春电影节的心跳,该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听见。

它的光芒,不该只亮在红毯之上,更该落在这座城市里每一个辛劳奔波却始终怀揣着电影般浪漫气质的人眼中,化作他们眼里的星光——

这才是“电影摇篮”真正的温度,也是它本该有的模样。

小马聊光影|关于2025暑期档和长春电影节,我想说……

小马说:

电影于我,早不是简单的“喜欢”二字,是藏在日子里的细碎浪漫——

是票根叠成的小册里,每一张都记着“某个月夜的心动”;是深夜散场后,风里还飘着银幕里的台词;是哪怕不当记者,只是挤在人群里的普通观众,也盼着在电影节的光影里,找一份“被懂得”的慰藉。

或许是在某部小众片里,遇见自己没说出口的心事;

或许是和陌生人因同一帧画面红了眼,转头相视而笑时,忽然懂了“原来我们都一样”;

又或许只是坐在露天银幕前,看月光和银幕光一起落在脸上,心里满是“这样真好”的柔软。

这些不刻意的瞬间,就是电影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所以呀,别等“有空”,就现在吧!

把周末的傍晚留给影院,让爆米花的甜混着银幕里的故事,把对电影的偏爱,变成手里那张薄薄的票根。

要知道,每一张电影票都是写给光影的短笺,每一次灯光熄灭都是与故事的温柔相拥;

我们多走一步,电影人就多一分底气,那些藏在心底的好故事,就多一次被看见的可能。

愿我们永远能在银幕里找到光,愿每一份对电影的热爱,都能被温柔接住~

毕竟,光影不息,我们的奔赴,就永远有意义。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马璐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