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近日,有多名深圳家长发帖称,孩子开学去学校报道领回的书本,比之前少了好几本,没有教辅材料。加上网传有家长举报,不少人怀疑深圳是要全面封杀教辅材料。

9月1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通报进行了回应,称按上级要求和惯例,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由各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一科一辅”的原则,在《深圳市2025-2026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辅材料及教学资源选用目录》中自主选择、统一征订、免费发放,将于9月5日起陆续发放。

深圳市教育局的回应,让很多家长松了口气。 之前,按深圳家长在网帖中所说,往年学校开学后,不少学校会补充一些额外的教辅材料,但今年没有了,学校还明确告知家长,所有年级禁止使用任何教辅材料,学生和家长自己买的也不允许带进校园。

不止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反映此事,这才有了“深圳全面封杀教辅材料”的传言。事实上,不仅仅是深圳,广州、佛山等广东其它地区,这两天也都在流传相同说法。

深圳辟谣封杀教辅材料传言,不能完全缓解家长焦虑

深圳教育部门的一纸通知,证明所谓的“封杀”是一场乌龙。但家长们的反应说明,一刀切禁止教辅进校园并不现实,而相关部门规范对教辅材料的使用,能否平息家长的焦虑,也有待观望。

此事其实源于7月底,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六个严禁”,包括严禁违规向小学生推荐教辅、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征订教辅、严禁借教辅代购违规谋利等。

《通知》同时规定了各阶段教辅材料进校园的要求——

小学阶段教辅由教育部门统一免费提供,学校及教师不得额外推荐或征订;初中阶段仅允许使用省教育厅评议目录内的教辅,目录外产品严禁入校;高中阶段虽可自主审核选用,但需严格执行 “一科一辅”,且需公示选用清单并报教育部门备案。

深圳市教育局通报中提到的《目录》,即是根据上述《通知》拟定的。按广东省教育厅的说法,严格规范教辅材料是在落实“双减”政策,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斩断教辅利益链条。

出发点没错,但此举能否规范教辅市场,为学生减负,还得看统一选定的教辅材料,能否满足家长鸡娃的需求。

此前有数据显示,“双减”前广东家长人均每年教辅支出超过 800 元,部分城市高达 1500 元。教辅材料支出节节攀高,折射出家长们的焦虑。买最多最贵的教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家长们的共识。

深圳辟谣封杀教辅材料传言,不能完全缓解家长焦虑

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

中央层面也曾发文规范过教辅。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一科一辅”。两年后,教育部再次发文,明确提出“严禁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违规干预、插手教辅材料的选择推荐和编写、发行、订购等工作”。

从过去十几年的经历看,这些对教辅的各种要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内卷的现状,学生们依然被层层高的教辅材料压得喘不过气来。出版机构、书店等和学校老师勾连,要求学生购买指定教辅的乱象,从未杜绝。

如果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即教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需求,就能理解一刀切的禁令,其实很难起作用。一方面,升学还是要考试,考试还是要看分数,通过教辅来提升做题效率,就是最直接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水平不等,学校统一的教学未必能满足差异化的需求,有的就需要通过课外的教辅进一步提升。

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做的,还是尽量提升学校教学的质量,确保能够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在校园里,争取能保证“一科一辅”,不能助长用教辅来替代学校教学的风气。至于少数学生在家里自行选择教辅“加餐”,就不用管,也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