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3000人的暖场合唱震撼全场,这些合唱成员中,很多都是零基础的声乐“小白”。为把每个音符唱准唱齐、准确传递歌曲情感,他们经过3个多月的刻苦训练。“小白”们的成长与蜕变,在歌声中完美呈现。

“小白”从识谱开始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87位同学参与了此次合唱训练。带队老师王珊告诉记者,学校经过严格选拔,87位同学均热爱音乐,同时具有一定歌唱经验。但他们来自财务管理、国际服务与贸易、小语种等与音乐毫无关联的专业,可以说是完全的声乐“小白”,面对如此重大的活动,仅靠一股热爱和一腔热情远远不够。接到任务后,学校迅速组织选拔,开展校内训练。

北京日报独家揭秘 | 3000人合唱震撼全场,揭秘声乐“小白”如何速成合唱高手?

王珊说,学校虽然没有开设声乐相关的专业学科,但有一些科班出身,懂声乐的老师,他们担当起同学们的临时教练。“很多同学不识谱,我们从最基础的看谱、识谱开始学,再练习发声和气息。”连续三周,周一到周五从不间断,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经过高强度训练,同学们很快便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巧。

罗桢瑶来自英语教育专业。老师曾教授过一个“打嘟”的声乐练习方法,通过气息推动双唇振动,发出长长一串“嘟”声。身边同学都能顺利完成,可她怎么都发不出。她找学音乐的朋友给自己“开小课”,搜索相关视频,自己不断练习,终于掌握了其中诀窍。“不断练习发声和气息,我明显感受到变化。以前唱2个小时嗓子就哑了,现在连唱5个小时也没问题!”

起坐也要整齐划一

在纪念大会现场,合唱团传递的不仅是歌声,更是新时代的青年风采。同学们的仪态、表情都要经过严格训练。学校外请了一位参与过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老师,向同学们传授经验,进行形体与表情训练。

王珊说,合唱团的重点虽然是唱歌,但从坐下到起立、唱完后再坐下的过程也不容忽视。“我们平时往后坐有一种不安全感,会不自觉地回头找一下椅子,这在大会现场就会显得散乱。我们通过训练克服这一点,同学们站起来就知道身后的椅子在哪里,坐下时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动作,一起一坐整齐划一。”

每天锻炼俩月瘦16斤

罗桢瑶和一起参加合唱训练的同学相约,每天早起锻炼。起不来怎么办?坚持不下来怎么办?为了逼自己一把,她和同学各自找了一种对方不爱吃的食物,谁没锻炼就要把食物吃掉。“这招儿还真管用,几个月来,我们每天早上锻炼,不仅体能上来了,还爱上了运动。”

伊尔番江·艾合买提是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儿,来自美丽的新疆阿克苏。以往每年暑假,他都要回家看看,今年他留在北京参加训练。“虽然想家,但能参与到这样的重大活动,在天安门广场见证祖国的强大,实在太自豪啦!”紧接着他又很担心,训练强度大、标准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能不能跟得上?

学校为合唱团成员安排了专业体能训练,还有每天的打卡任务。不过伊尔番江·艾合买提觉得不够。为在纪念大会当天呈现最好的状态,他每天给自己加练,开合跳、俯卧撑……两个月练下来,不仅体能上去了,身体更结实了,还成功瘦了16斤。

王珊说,由于训练强度大,她一开始有些担心,不过同学们的表现让她十分惊喜。“同学们从未喊苦喊累,每次训练都拿出最好的状态,我担心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

从看到差距到自信发声

王珊告诉记者,尽管进行过高强度的校内训练,第一次各校合练时,听到其他院校更加专业的歌声,同学们还是感受到了差距。“能感觉到同学们不是特别大胆,害怕唱错,不敢发声。”

练,练,练,不停地练,有了榜样,大家更有了目标,平时的训练也更加刻苦。几个月下来,大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变黑了”,可大家也变得更挺拔、更精神了。个人意志、集体凝聚力随着每一次锻炼都得到加强。

从不敢大胆唱歌到可以自信发声,从互不熟悉到团结一致,合唱团成员的蜕变与成长让王珊感到惊喜与感动。她说:“几个月的努力是看得见的,我为他们打满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鹿艺佳,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