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中药注射液将迎最强监管措施。

据经济观察报,近日,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在一份联合发布的意见稿中明确,在2019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都需要进行上市后研究——主动评价一批、责令评价一批、依法淘汰一批。

在媒体报道之后,有些网友认为这是抹黑中医中药,甚至说这是要利用一些“事故”搞垮中医药。这类说法显然夸大其词,是对监管政策的误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遵循安全第一的监管逻辑,而不能动辄扯什么阴谋论。

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药注射液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速,目前有超过130种中药注射液品种,覆盖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其中多款中药注射液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但部分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诟病,曾导致多起死亡事件。

比如,今年5月,安徽阜阳一男子在接受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后,感到手部瘙痒不适,并伴有剧烈腹痛,抢救无效后死亡。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此事,目前暂未见到公开通报。据当时媒体采访的医学专家,基本能推断该男子系注射后发生过敏性休克。

刺五加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包括刺五加多苷、异嗪皮啶、丁香苷等,是一种血管扩张制剂,被认为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的功效,适应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冠心病等,因不良反应多、风险性较高,饱受争议。即便如此,它依然属于中药注射液市场的明星产品,2023年销售额高达6亿。

淘汰一批中药注射液是针对中医?对安全监管少扯阴谋论

刺五加 资料图片

因为利润巨大,很多企业和医院愿意铤而走险。其实很多中药注射剂的治疗功能,中成药可以替代。口服药物,消化系统代谢能显著降低毒性,而一些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直接注入静脉,易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年度报告》,近些年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中,中药注射液占比四分之一左右。

有鉴于此,“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注射和滴入”,是一些业内专家反复提到的中药注射剂应遵循的使用方法。鉴于中药注射剂仍被不当使用,过去二十余年中,不断有专家呼吁,要对其开展上市后评价研究工作。

我们知道,西药上市前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比如分组让患者分别使用西药和安慰剂。当样本足够多、时间足够长后,一款药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

然而,现在市面上很多中药注射剂是在2006年甚至2000年之前获批的,当时审批不规范,获批可能缺乏充分的临床试验数据。尽管屡有不良反应案例,但对于企业来说,临床实验成本高,动辄需要投入上千万乃至数千万的资金,且耗时长久,导致中小药企难以承担,大药企没有动力去做。

淘汰一批中药注射液是针对中医?对安全监管少扯阴谋论

过去二十年,再评价工作进展缓慢。但监管部门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总体上是日趋严格和规范的。比如,国家药监局数次修订了多款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说明书,增加了过敏性休克风险,并对使用后的监护和抢救提出要求,以及要求一定级别以上的医疗机构才能使用中药注射剂等。

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基层医院违规用药,还有一些医疗机构心存侥幸,未严格按照新说明书要求使用药物,或是对医务人员用药培训力度不足,缺乏应急抢救措施。这些都显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控存在短板。从源头上对产品的安全和疗效从严把关,不可或缺。

2023年12月,国家药监局组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专家工作组,第一批专家工作组包括28名成员,组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如今在工作组成立一年多后,官方发布了相对明晰的意见稿。

对于业内来说,要如何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工作,如何通过新标准、新工具、新方法的转化应用,为其评价提供科学支撑,证明“获益大于风险”,还需要探索。

不管怎样,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重申了安全底线,对医院和患者是好事,也给一些药企敲响了警钟——过去的好日子恐怕要凉了,相关措施一旦落地,那些疗效不彻底、不良反应大的中药注射液,注定会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