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尽全力
城市治理的末梢在街巷,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奥一网“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子栏目“街尽全力”正式推出,聚焦街道层级在治理中的真实努力与突破。
我们汇集多元合力,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走访,以街头巷尾为“观察窗”,以民生小事为 “切入点”,发掘那些真正“竭尽所力”、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背后,是方法、是温度,更是可被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智慧。
本栏目旨在让藏在街巷里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故事被看见、被理解、被传播:
• 记录从“管理”到“共治”的转变;
• 呈现从“发现问题”到“生成方案”的路径;
• 搭建街巷创新与城市治理之间的桥梁。
街巷是城市的肌理,治理是城市的血脉。“街尽全力”与您一同走进那些充满韧性与创新力的街道现场,见证治理是如何在土地上生长出答案。
清晨5时
宝安区沙井街道明珠市场
已是烟火升腾
商户在统一硬顶雨棚下
麻利地摆放新鲜蔬菜
经营区与通行区分界清晰
市民穿梭选购井然有序
很难想象
一个多月前
这里还是
摊位挤占人行道
行人只能插缝走的场景
明珠一路整改前。
明珠一路整改后。
从“挤着走”到“舒心逛”
一组数据标注了
明珠市场的治理成效
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月均被投诉由27宗降至每月4宗,锐减85%。数据背后,是沙井街道化“治理痛点”为“共治支点”,撬动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缩影。从解决“市场堵”“摊位乱”“停车难”的民生小事,到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共治理念如今已在沙井街道落地生根,一幅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图景跃然眼前。
近日,奥一网
“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街尽全力”调研团
走进宝安区沙井街道
实地走访、座谈交流
深入挖掘该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
创新经验与实践做法
直面痛点
人口高密度叠加浓厚烟火气
沙井街道面临多重治理考验
作为深圳典型的“人口密集型”街道,沙井总面积35.79平方公里,日常管理服务人口约67万,叠加周边区域的人口流动周转,总人口规模可攀升至100~108万人。
庞大的人口基数
带来旺盛烟火气的同时
也为基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
01 “菜篮子”变“堵心点” ,超门线经营稀释烟火温度
明珠市场作为方圆十里最具烟火气的“菜篮子”,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但超门线经营问题长期存在:摊贩占道摆货、遮阳伞杂乱搭建,市民与电动车在狭窄道路上“抢空间”,有人吐槽“买菜要绕三圈”。混乱的环境不仅冲淡了烟火气,也成为“民生便利” 与 “公共秩序”失衡的典型痛点。
明珠一路摊贩占道经营。
02 “生计摊”遇“管理难”,流动摊贩治理陷入两难
地摊经济为沙井1600余档流动摊贩提供了生计支撑,也满足了市民便捷、实惠的消费需求,但其“流动性强、信息互通快”,传统柔性执法效果有限;夜间经营高峰与执法力量薄弱期重叠,进一步加剧了占道经营、卫生脏乱等问题。
沙头七路流动摊贩。
03 “停车难”惹“心头堵” ,非机动车陷“停车困局”
沙井街道电动车保有量超24万辆,与辖区停车承载能力形成鲜明反差。11号线沙井地铁站更是“乱停重灾区”:非机动车在地铁口扎堆,共享单车与电动车混停堆叠,市民只能“见缝插针停”。无序停放引发的“破窗效应”,让违停从地铁口扩散至周边街区,成为市民反映强烈的“心头堵”。
沙井地铁口附近非机动车乱停放。
解题之策
需求对接、主体协同、资源整合
打造三维共治体系
面对治理痛点,沙井街道摒弃“一刀切”管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多元协同为核心”,构建“需求对接-主体协同-资源整合”的三维共治体系,治理措施精准踩在群众“心坎上”,用一个个具体场景的蜕变,让治理温度直抵民心。
01 走街串巷深调研,服务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走在明珠一路,总能看到东塘社区党委书记陈大钊穿梭在沿街商户间的身影。他习惯把办公室“搬”到街头巷尾,走街串巷调研居民诉求。
东塘社区党委书记陈大钊与商户沟通。
“陈书记,天热了能不能给摊位加装些电扇?”有市民见到陈大钊直接道出需求。他当场记下,立刻协调资源。不止是加装电扇,为守住烟火气,此前推进“门前三包”工作时,不少商户持观望态度,陈大钊逐户走访建立7个商户微信群,随时解答疑问,帮商户算“经济账”,分析整洁环境对客流的带动作用。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不仅摸清了商户的担忧,更和大家处成了朋友。
陈大钊:“治理若只‘一刀切’,斩的是生计;若放任不管,堵的是民心。唯有找准治理平衡点,方能精准破题。”
基于这些“走街串巷”的调研,社区创新推出“政府定标准、商户出资金、样板先落地”的共治模式。加装硬顶雨棚时,从雨棚的高度要留多少方便卸货,到材质要选哪种更耐用,陈大钊都要带着工作人员和商户反复商议,最终确定大家都认可的标准。首批42家商户完成改造后,整齐统一的雨棚让街道风貌焕然一新,客流也跟着稳步增长。
在“政府定标准、商户出资金、样板先落地”模式实行后,明珠一路商户统一加装硬顶雨棚,街道风貌焕然一新。
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原本观望的商户纷纷主动找到社区,申请 “加入下一轮改造”。如今,沙井街道中心片区1170家沿街门店都签订了“门前三包” 责任书,签约率高达89%。
02 角色进化,打造共治共同体
“现在有了固定摊位,踏实多了!”沙头七路“井野集市”卖小吃的摊贩老周向记者感慨道。
在此之前,流动摊贩曾是沙井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为摸清底数、找准痛点,街道对辖区流动摊贩开展全面摸排,最终为930档摊贩建立完整档案,建档率达100%。起初,街道曾计划引导摊贩集中入驻沙头美食城,但摊贩普遍担心美食城远离核心客流区,难以保障生计。
既然“远迁”不符合实际,那就换个思路“就近安家”。于是,“井野集市”摊位在紧邻京基百纳的沙头七路落地,让摊贩不用远离熟悉的经营圈,就能拥有合规、固定的经营空间。但“有地方摆”只是第一步,激发参与度才是长效共治的关键。街道同步推出“摊贩共管”机制:入驻摊贩需签订协议,明确经营时间、摆放规范,更要主动承担摊位周边的卫生维护责任,曾经的“治理对象”慢慢成了“共治伙伴”。
沙头京基百纳旁的“井野集市”。
如今再逛沙头七路,早已不是过去摊贩扎堆占道、垃圾遍地的模样:“井野集市”吸纳36家合规摊贩,日均服务超3000人次。统一的摊位、干净的地面,让来采购的市民格外安心。一位常来的市民坦言:“现在摊位规范管理,买得放心。我经常带孩子来逛,烟火气一点没少,秩序却好了太多。”
03 唤醒共治基因,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以前地铁口找车位像‘抢位战’,现在划线清晰,停取车都快!”家住沙井的李女士,最近终于摆脱了电动车停车烦恼。
破局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的思路创新。沙井街道从“硬件升级”与“软件激活”两端发力——
硬件方面
☞ 采用“P1+P2”分级停车策略,累计新增15777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P1 区优先保障市民 “近距离停车、快速进站” 需求,未规范停放车辆引导至 P2 区,从源头避免地铁口拥堵;
☞ 同时,在地铁站推行电动车、共享单车、行人“三区分离”,额外释放800个车位,让“想守序”的市民不再“找位难”。
沙井街道创新推出“P1+P2”分级停车策略。
硬件夯实基础,软件则点燃共治热情。街道通过发布倡议书、微信群通知、招募市民志愿者等方式,邀请居民参与停车秩序维护;联动共享单车企业落实自主管理责任,由企业负责旗下单车的日常摆放与运维,构建政企民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如今沙井地铁站P2 区车辆数量逐渐减少,市民规范停车意识显著提升,曾经混乱的停车场景,已蜕变为街区环境中的一道整洁风景线。更暖心的是,有家长带孩子路过地铁口时,孩子看到志愿者整理车辆,主动提议“妈妈,以后我们也来当志愿者吧”。
沙井地铁站附近电动车、共享单车分区有序停放。
专家视角
兼顾实效与温度的“共治密码”
沙井街道的治理实践,不仅收获了市民的认可,更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座谈环节,市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及奥一网相关负责人等,围绕沙井街道基层创新治理实践进行交流。
01 平衡的艺术
深圳市政协委员连樟文认为,沙井街道的核心突破在于“平衡的艺术”。街道精准抓住基层治理的关键,将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与“五社联动”有机融合,在政府、商户、摊贩、市民等各类主体间找到精准平衡点,最终构建起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共赢的“五共格局”,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深圳市政协委员连樟文。
02 细节的温度
深圳市宝安区人大代表陈锦花则关注到治理中的“细节”,认为其治理真正走进群众中间。全面摸排流动摊贩的生计需求,是为了“底数清、施策准”;推动居民自下而上参与解决“停车难、环境乱”等身边小事,是为了“聚民心、暖人心”。这些关乎民生的“小确幸”“小美满”,恰恰是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有灵魂的关键。
深圳市宝安区人大代表陈锦花。
03 满意的答卷
奥一网首席产品官任笑一结合平台长期关注的地摊经济话题指出,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乱摆卖治理的执行细节已成为全市的新考题。“而沙井街道通过‘共治’理念,既回应了政策要求,又解决了摊贩生计与市民需求,探索出一条特色治理路径,为这一考题交上了满意答卷。”
奥一网首席产品官任笑一。
启示
顾实效、有温度的基层治理经验
从疏通“菜篮子”周边的拥堵,到理顺摊位的杂乱,再到缓解停车位的紧张 —— 沙井街道的基层治理,始终从民生小事切入,一步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商户参与、群众协同”的共治格局,也悄然重塑着高密度城区基层治理的“生态图谱”。
在这里,治理角色正发生着温暖转变:商户不再是单纯配合管理的“资源提供者”,而是主动为街区发展出谋划策的“发展合伙人”;居民也不再是被动享受服务的“受益者”,而是愿意为家园建设出力的“治理主人翁”。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曾经的治理痛点,渐渐变成了民生亮点。
正如沙井街道有关工作人员所言,基层治理要“兼顾实效与温度”。当街道工作人员放下“管理者”的身段,用脚步走遍街头巷尾、把诉求听进心里;当商户、摊贩、市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为治理想办法、尽力量,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之间便不再是“选择题”,而能够实现温暖的“双向奔赴”。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任笑一
统筹:陈璐璐 刘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视频: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刘正方
设计:刘思、虢娟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