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号召,9月1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5年北京大学生活科普节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开幕。本届生活科普节以“同长科学知识力:智享生活,创赢未来”为主题,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文化育人和科学传播方面的优势以及科协在学术组织与科技动员方面的力量,搭建高水平校园科普教育平台,拓展师生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与应急素养。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彤,哲学系教授周程,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思伟,医学图书馆馆长张卫光,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王欣涛,保卫部副部长廖万平,团委副书记王杨,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郑英姿,以及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职能部门代表和图书馆党政班子成员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图书馆党委书记郑清文主持,现场有80余名师生参加。
活动现场
张锦指出,科学普及是连接科学研究与社会大众的桥梁,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北大在百年前扬起科学救国的旗帜,素有传播科学思想的传统,今年是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在这一背景下,北大图书馆与校科协联合举办第二届生活科普节,意义重大。他勉励广大学子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发现科学乐趣、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与生活技能。他强调,面向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当好新时代的“赛先生”,把科普工作摆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履行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深化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合作,打造更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推动形成更加开放、持续的科普教育格局,为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风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举行了两场专题科普报告:周程以“梦想与现实:脑机接口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为题作首场报告,他从发展现状、核心原理、技术瓶颈和未来应用等方面对脑机接口作了深入阐释。他认为,脑电信号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有望成为未来突破口,但跨个体适应性等难题仍待解决。他结合哲学思考与伦理反思,强调创新与规范并重,并预测医疗领域或将在3—5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消费级应用仍需时日。马思伟作题为“沉浸媒体与应用”的报告,回顾了媒体技术的发展脉络,结合通信、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沉浸媒体对产业升级的深远影响,重点介绍了我国在8K超高清标准、芯片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强调标准竞争的核心在于技术实力。他指出,作为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北京大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领域持续保持领先。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就脑机接口的安全性、个人数据存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积极提问,并与专家深入探讨。
现场听众
本届生活科普节还将陆续推出科普报告、展览展示、主题书展和互动体验等系列活动。
策划 |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撰稿 | 梁得韵、许鸿鑫、王玥瑶、金鑫
摄影 | 史汀兰、宋庆生、李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