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伊始,昆明市晋宁区的曹女士仍为女儿升学的事烦心不已,她回忆受骗始末时,难忍气愤与懊悔:“原本想寻找更好的教育条件,却让孩子因此错过民办初中自主招生的时机,只能就近入学。”
一个月前,曹女士向中间人李某支付43000元用于“疏通关系”,对方承诺的“入读名校”却至今没有兑现。
截至9月24日,据昆明市晋宁区受骗家长自建微信群统计,该群已有57个家庭累计受骗381万元。据了解,晋宁警方已于8月18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9月24日面向家长通报案件办理进度并现场答疑,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家长坦言:被一份收费43000元的“录取通知书”打动了
今年5月初,曹女士收到一条来自学校班级家长微信群的好友申请,定睛一看原来是女儿同学的家长李某。曹女士说,两家孩子都在晋宁某小学读书,她和李某于2016年相识但少有来往。
聊天中,曹女士得知李某认识昆明某中学“内部资源”,只需要疏通关系即可办理入学,当李某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办事时,正在为孩子升学而焦虑的她当即动了心。5月开始,李某以“提供学生简历”“订校服”“缴纳住宿费及办理费”“学校通知下载办公软件”等名义多次联络曹女士,与之频繁接触的曹女士逐渐放下戒心。
6月15日,“当时她发来两张照片,第一张是录取通知书封面,第二张印着我女儿的名字和学籍号。”曹女士展示她与李某的聊天记录,照片中一封印有学校名称的通知书赫然在目。这份“录取通知书”是打动她的关键一击,曹女士最终痛下决心:交钱。
这43000元来之不易。曹女士说:“这是我老公跑大车半年的收入,每天起早贪黑去拉菜挣的钱。”8月11日,曹女士与丈夫商议决定交钱,她先向李某微信转账却被退回,李某强调只收现金。随后曹女士筹措40000元现金并送至李某住处,又向其微信转账3000元。
校方回应:该校初中招生不发录取通知书
8月11日,曹女士向李某交付现金的当天,一名自称该中学某校区的“刘老师”以座机来电,让家长次日带资料到该校区办理入学手续。8月12日,曹女士丈夫抵达学校教务处但未见“刘老师”其人,对方在电话中以开会不便为由让其次日前往另一校区办理。第二天,手捧入学材料的曹女士被拦在校门外,她自始至终没见到“刘老师”本人。随后,李某仍以“不要乱讲话,不要乱打听,马上有结果”安抚曹女士。待到8月17日19时再次失约后,曹女士才发现所有联系人的电话均无法接通。至此,曹女士所遇的“骗子”消失无踪,而且错过民办初中自主招生时限后,孩子彻底失去了其他机会。
该校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证。“我们学校的初中没有录取通知书,只有高中才会发放,肯定是被骗了。”工作人员介绍,该校初中学生的录取过程,学生须通过市教体局参与摇号,学校则根据市教体局反馈的摇号名单开展录取工作,全程公开透明。
家长统计:57个家庭累计受骗381万元
有类似遭遇的家长不止曹女士。9月23日上午,曹女士展示受骗家长自发统计的表格,显示已有57个家庭累计受骗381万元。她介绍道:“这些受骗家长互相认识,孩子们多在同一个小学就读,仅我家姑娘的同学就有7名,每家受骗金额基本在2万元至15万元不等。”
赵女士是受骗家长之一,但与曹女士不同的是,李某向赵女士承诺的“内部资源”是另一所知名初中。今年4月,赵女士在家长微信群关注到李某群聊时毫不焦虑的状态,于是主动致电李某“取取经”。听闻赵女士孩子的就读意向,李某当即表示自家孩子刚好确定到该校就读,由于现在已有其他选择,如果赵女士出钱,她愿意将入学名额有偿让出。为此,赵女士向其微信转账25280元,其中包含预定金20000元、选班费3000元、住宿费2280元。
警方: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昆明市公安局晋宁区分局民警介绍,8月18日接警后,警方已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9月24日,晋宁公安在晋城派出所面向30余位到场家长公开说明案件办理进度,并对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逐一答复,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全力追赃挽损。
来源 | 春城日报、西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