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一发酵,查税的电话就来了。日前,贵州遵义仁怀市茅台镇“商人投资8亿建厂被强行接管”一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9月25日,遵义市官方发布情况称已成立调查组,提级对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而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9月24日下午,涉事企业接到仁怀市税务局电话通知,将对公司“在仁怀实施污水处理厂工程期间是否足额缴纳了工程项目印花税进行检查”。
好巧不巧,9月24日媒体报道再次让涉事企业遭遇引发网络热议,仁怀税务在当日下午就电话通知要来查税,查的是污水处理厂工程期间的工程项目印花税,而涉事项目是在2017年政府对外招标、2021年投产试运行。对于已经试运行4年的工程项目,这突如其来的“查税”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彼时大动干戈的那场“强行接管”。
2017年,仁怀市对外发布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公告,对外招标建设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白酒废水处理厂。此番陷入“强制接管”风波的重庆泰克公司作为联合中标方持股86%,负责项目投融资、建设等事宜,并获得30年特许经营权,期满后无偿移交仁怀市政府。但在项目建成投产后仅一年半,工厂就被强行接管,并禁止投资方人员进入。
随后,当地政府部门发起诉讼要求司法确认其《解除合同通知书》于法有据,但被遵义中院驳回,而在相关诉讼拉锯期间,围绕涉事企业当地有关部门有多宗刑事案件处于调查进行状态(并后续渐次被撤销)。紧接着就是投资方多位股东被通知参加当地组织的“项目回购”谈判,仁怀政府方面希望“以建设成本价回购废水处理厂项目”……
围绕一家污水处理厂,梳理前前后后的各种细节会发现,很多看似并不相关的事情却以一种诡异的方式串起来。以PPP模式建起来的污水处理厂,开始投产运营了却又想“按成本价”回购,但根据投资方与政府方面的共同测算,相关项目正常运营情况下年营收可超过3亿元,年纯利润为8000万元至1亿元。
开始赚钱了,就要“成本价回购”,还真是好买卖!
而在试图发起回购前,据涉事企业所指,当地政府部门以重大违约事由进行的强行接管,不仅各有因由,而且按照约定即便是发生违约事项,未违约方也应首先按照合同规定及时通知违约方,要求采取补救措施,并给予90 日的宽限期。但“强行接管”不仅跳过了合同约定的既定程序,且在此前后还有多起以后均被撤案的刑事调查。哪怕是撤了案的刑事调查,对于涉事企业而言,整个调查过程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侵扰。
政府招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守契约。PPP模式作为国家提倡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2014年9月财政部发文部署推广,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又发文对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提出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都应切实增强诚信守约意识,保障项目有序实施和公共服务持续稳定供给。
商招来了,厂建好了,不能一看到利润就想着关门打狗、卸磨杀驴。茅台镇这家污水处理厂几年来的纷争,从无端兴起的各类刑事案件调查,到违约事由里也提到的“政府调查”,以及引发舆论关注后突如其来的“查税”,一家企业在招商投资的热络背后所遭遇的,究竟还有什么?2025年8月,仁怀官方文宣称,锚定“贵人服务・仁人满意”营商环境品牌目标,当地营商环境显著改善,群众和企业办事满意度已经达到98%。现在看来,在提级深入调查污水处理厂个案的同时,要下点力气去看一看、问一问那剩下的2%,恐怕也是迫切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