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在这硕果盈枝、寓意丰收的金秋九月,中国共产党六盘水师范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开幕。
大会开幕式现场
漫步校园,感受时光独特的质感。清晨,是明湖水畔的书声朗朗;午后,是工程实训大楼里的精益求精;傍晚,是在“校园十景”中的徜徉漫步。这里传承着“三线建设”的奋斗基因,流淌着“六个明湖”的文化韵律。为师者,在“经典精讲”的传授中以文化人;求学者,在《乌蒙长歌》的恢宏中陶冶情操,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温暖中共同成长。
过去五年,是学校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全面开启新征程的五年。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系统性、标志性的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步履坚实、成果丰硕的五年。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卓有成效,科技创新亮点纷呈,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开放办学活力持续释放,服务保障能力提质增效,学校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这片生机盎然的教育沃土,动力何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如何用“党心”连“初心”,共绘育人同心圆?就跟着记者的笔触一起去寻找答案。
党建引领凝聚奋进的“根”与“魂”
发展之变,源于思想引领之力。五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让高质量党建成为事业发展的坚强保证。理论学习持续深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脚步更未停歇。
学校精心打造的“六个明湖”文化品牌和“三个两”素质提升行动计划,让思政工作“活”了起来。从大型歌舞剧《乌蒙长歌》的恢宏上演,到《跳花坡的早晨》入选中华民族大团结展览,从《为你种一棵树》里文字的温情流淌,到蕴含深意的道路楼宇、景观雕塑……一系列文化精品与景观建设,让文化自信在校园落地生根。
党建带群团建设,画出最大同心圆。学校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学校妇联,获授牌贵州省“妇女之家”,涌现出全国、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先进典型。实效源于实干,通过每年如期召开的教代会、工代会,194件议案提案得到扎实办理,教职工健康关怀、权益维护、文体生活等需求获得切实回应。这种“家”的温暖与凝聚力,催生了全国和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五四红旗团支部”等一批先进典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生动局面。
内外兼修汇聚发展的“势”与“能”
大学的活力,源于内部的凝聚与对外的开放。学校坚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师生获得感,拓展办学格局。
内部治理与条件改善同步推进。学校持续优化服务保障,完成图书馆、学生公寓的升级改造,新建工程实训大楼,校园建筑面积达42.97万平方米。加大投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馆藏图书从158万册增至191.6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1.07亿元增加至1.94亿元,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龙山扶梯、西区供暖、合办校医院、教工食堂提升等一项项“暖心工程”,让师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六盘水师范学院秋景
开放办学的大门也越开越阔。2025年,是教育部正式下文确定学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高校的第5年,也是获得中国矿业大学组团帮扶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年,帮扶团队深入本地企业,围绕煤矿灾害治理、资源绿色开发等开展技术对接。东西协作不断深化,今年9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调研组来校交流,共商合作新篇。此外,学校与5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与11所国(境)外高校建立联系,招收了来自俄罗斯、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国际化办学迈出坚实步伐。
立德树人夯实人才的“基”与“本”
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五年来,学校紧扣人才培养中心任务,抓牢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两大核心工作,推动育人质量持续攀升。
学校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强理工、精师范,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形成了“地、测、采、选、冶、化、材、机”为特色的“富矿精开”学科专业集群,矿业工程更获批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并获组团帮扶。调整7个专业,新增4个理工类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9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9个师范类专业通过国家二级认证,41个在招专业中理工类专业和学生占比均超过60%。
教育大计,教师为要。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时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五年来,专任教师博士占比提升至28.8%,“双师双能型”教师从37人增至199人。这支队伍中,走出了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金师”和多名高层次人才,在全国和全省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青年教师刘朝鹏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Research》发表重要成果、计算机博士李沓用代码敲出“智慧矿山”……他们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在此滋养下,学校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共97门次;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300余项;近万人次参与六盘水马拉松等省市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累计服务了23万跑友、覆盖50+国家和地区,以13.9万+小时的坚守诠释志愿精神,展现学生奉献担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80%以上,考研录取率大幅提升。近五年,近2万名毕业生从这里启航,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服务社会,彰显大学的“责”与“为”
一所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更在于为地方发展贡献了怎样的智慧。五年来,学校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主战场。
科技创新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校新增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05项,获省级成果奖14项。新增5个省级平台、6个省厅级创新团队,学术产出丰硕。
绿意盎然的六盘水师范学院
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实验成果”到“产业效能”的重要跨越,转化为更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煤矸石制净水剂、蚯蚓处理污泥技术、巷道支护装置等专利技术实现有效转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
秦丙克教授团队研发的自适应注浆封孔材料,相关技术已在贵州中贤实业落地转化。韩世明团队培育的“弥你红1号”“弥你红2号”猕猴桃获国家品种权,为地方特色农业注入科技动能。学校还选派百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厂矿田间,签订横向合同500余项,开展培训2.6万余人次,在科技助企、乡村振兴一线展现高校担当,以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了社会赞誉。
五年艰苦跋涉,一路春华秋实。站在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历史节点回望,六盘水师范学院走出了一条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奋进之路。展望未来,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勇毅前行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里续写辉煌篇章。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实习生 李文菊
图/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