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 文 观察者网 吕栋

“五年坚持换来今天,小米给所有创业者打了个样”、“昨晚去小米之家,好多拿着iPhone的人在看车,这画面五年前不敢想象”、“坚持用‘小米’做高端需要勇气,雷军这次赌对了”、“这五年小米真的脱胎换骨”.......在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结束后,不少人如此评价道。

小米五年质变,用户看在眼里,也在转化为行动。9月27日上午,小米17全系列旗舰手机首销,仅五分钟就刷新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

不仅如此,其中小米17 Pro Max单款机型也打破了今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在小米17系列中销量占比超过50%。最贵的机型卖得最好,凸显消费者愿意用真金白银支持高质量的创新。

这一亮眼成绩,也进一步夯实了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不少人发出感叹,这些年从手机到汽车,从平板到家电,再到芯片、操作系统、AI等底层技术创新,小米似乎做一件成一件,在市场上大杀四方,赢得酣畅淋漓。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但只有小米知道,五年高端路绝非坦途。仅仅五年前,雷军内心还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焦虑”,前方苹果、三星、华为等巨头环伺,自身增长遇阻,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攻击。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小米不得不开启一场关于认知、方法与意志的“长征”。

五年过去,随着3nm玄戒O1芯片诞生、SU7 Ultra在“绿色地狱”纽北赛道跻身全球顶流,小米完成一场从互联网模式到硬核科技范式的华丽转身。这段“穿越至暗时刻”的征程,帮助小米彻底击碎外界质疑,站稳高端,也映射出中国科技从追随到定义的历史跨越。

从对标到跨越,小米的创新逆转时刻

提到小米的高端化,就不得不提刚刚发布的小米17系列,它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是小米五年高端化之路的缩影。

我们都知道,小米早在五年前就旗帜鲜明的喊出“对标苹果”。一些人误认为,这是对苹果的简单模仿。但只有小米最清楚,对标苹果,就意味着要用全球顶尖品牌的标准来审视自身的研发、品控、体验与品牌建设,这是一种最高效的自我鞭策与能力淬炼。

事实证明,在正式对标苹果五年后,小米的产品力已发生蝶变。如果仔细审视刚刚上市的小米17系列会发现,小米少了一些跟随,多了一些创新,质感迈上了新台阶。

比如小米17 Pro系列,搭载了一块备受用户欢迎的“妙享背屏”,通过这块副屏,用户可以设置各种有趣时钟,可以实时查看航班信息、外卖进度等重要动态;也可以解决过去的自拍痛点,用主摄实现超高画质自拍;甚至还能把手机变成一台游戏掌机。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熟悉小米的都知道,2021年的小米11Ultra就搭载过背屏,领先行业4-5年。从那时起,小米持续探索背屏,终于在今年拿出了更加实用的“妙享背屏”。小米这种敢为人先的尝试,很可能会引发行业围绕背屏进行更多创新,给人机交互带来更多新意。

不止背屏,小米17系列在多个领域都展示了引领性创新。比如“超级像素”技术,在手机高像素密度OLED屏幕上,第一次实现每颗像素有完整RGB子像素,清晰度媲美传统2K屏幕,但比1.5K还省电;小米金沙江电池,含硅量16%,首次使用异形叠片电池技术,大幅度提升电池容量,这项非常昂贵的技术,目前只有苹果在用;小米澎湃OS 3新增了小米超级岛等功能,重点优化了流畅度和稳定性,和苹果的生态互联也越做越好......

毫不夸张地说,小米17系列在芯片、影像、续航等核心领域,均实现了超越常规的跨代突破。当小米17系列的背屏体验从单纯的装饰,进化为爆火的人机交互新枢纽,与AI助手、影像系统等深度耦合时,小米已不是简单对标苹果,而是正实现创新的跨越。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穿越至暗时刻”的认知爬坡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小米高端化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

时间回到2020年,小米10系列作为小米高端化的起点,开局很顺、首战告捷。但没想到,花了两年多准备的小米11 Ultra,定制了传感器、参数也全部拉满,几乎凝聚了小米全部资源,却没有得到用户认可。

那段时间,小米进入了“至暗时刻”:高端化受挫、营收首次大滑坡、股价也严重承压。随之而来的还有外界的质疑、批评甚至攻击,认为“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一家组装厂”。

然而,挫败有时就是觉醒的序章。雷军在演讲中坦言,那段时间内心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但挣扎许久后,下决心直面所有问题,找到破局之路,逆天改命。

真正的成长,源于认知的突破。两款旗舰的受挫,让雷军明白,参数拉满并不代表用户满意,参数优秀并不是体验优秀,小米高端化要想破局,必须来一场触及灵魂的认知升维。

于是,雷军带领团队深入复盘,主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小米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就这样讨论半年后,形成一个坚定共识:小米要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未来5年要砸1000亿元投入核心技术研发。

随后小米启动了两个震惊行业的项目:重新研发芯片,和押上全部声誉造车。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千亿研发投入,外界可能没有清晰感知。但要知道,2019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才75亿元,这意味着小米年均研发投入要猛增数倍。更关键的是,芯片是技术深水区,松果S1的失利记忆犹新;造车更是资本与时间的无底洞,强如苹果亦中途折返。

在外界一片质疑声中,雷军决定扛着压力,供芯片、造车“两个孩子上大学”。因为打拼多年的小米清楚,芯片是科技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是打造“人车家”全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两个孩子”短期是成本中心,长期是高端化不可或缺的基石。

纵观行业翘楚,苹果和特斯拉的成功,本质上也都是底层技术积累与应用创新的双重胜利。小米要想实现从对标到跨越,必须在自研芯片、操作系统、AI大模型、汽车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才有可能持续支撑高端化战略。

当小米SU7 Ultra在纽北震撼全球,当3纳米玄戒O1达到行业第一阵容水平,这一刻千亿的研发资金投入,无数工程师的付出都变得具象化了。更重要的是,外界也越来越认可雷军的观点:失败本身不可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

小米的五年高端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市场上的挫败,战略上的犹疑,以及外界不绝于耳的质疑。但“至暗时刻”没有击垮小米,反而成为其战略意志的“淬炼之火”。雷军对“难而正确之事”的执着,曾经不被理解,却最终成为小米高端化最深厚的根基。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高端不是玄学,核心是操盘手

2022年春节前夕,小米12表现未达预期,小米高端化再度受挫,一股沮丧的情绪在小米内部蔓延开来。

在与员工聊天时,很多人的尖锐观点令雷军深感意外,有人直言高端太难了能不能不做,还有人认为小米品牌形象已经固化,应该换个品牌做高端。

内部的严重分歧,让雷军心情非常沉重。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雷军立刻召集了小米史上最大的专项战略研讨会,核心就是凝聚继续做高端的共识,并且无论多难,一定要坚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雷军的执著,似乎把小米带上了一条更难的路。但也反映出他的“道路自信”:高端化绝不是玄学,成不成不是靠另起品牌,而是看做品牌的人行不行,方法论有没有效。

许多企业的高端化之路之所以走不通,一方面是缺乏道路自信,扛不住挫折,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科学的认知和方法论。小米的不同,在于雷军与管理层将高端化视为生存命题,意志不容摇摆,并通过体系化改造,将这一意志贯穿至组织的末梢。

五年来,小米从手机、汽车、家电高端化,到芯片、操作系统、AI等底层探索,似乎无论进入哪一个领域,都能迅速干出成绩。这种“干啥成啥”的表现背后,不只是天赋和运气使然,还有认知突破,对持续创新的执著,以及对科学方法论的践行。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以小米17系列的“妙享背屏”为例,它并非设计师随意的“天马行空”,而是基于用户对便捷自拍、信息预览、个性化表达等深层需求的精准洞察,再通过压强研发投入,将其与影像算法、操作系统进行深度融合的成果,是对“体验优先”原则的坚决贯彻。

这套体系化打法,也帮助小米汽车实现从对标到跨越。基于严谨的用户需求与竞争格局分析,小米在SU7、YU7的产品定义上选择了纯电模式、运动兼具空间的差异化方向,避开了增程大空间SUV这个已陷入红海竞争的市场。不抄作业,凭借极致的产品性能与动感的外观设计让用户眼前一亮,小米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现象级产品。

小米五年高端路,本质上也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它用科学方法论,将偶然的成功变成了系统的胜利,这种改变是颠覆性的。过去五年,小米最深刻的蜕变,是整体气质的焕然一新。随着手机、汽车、芯片等成果百花齐放,彻底回击了“性价比品牌不能做高端”的质疑。

高端化新五年,小米“自成坐标”

放在时代背景下,小米蜕变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一家商业公司的成功,也是中国科技产业在全球格局中寻求突破的一个缩影。

五年前,面对“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千亿学费压力,小米团队成员曾犹疑,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但五年的坚持证明,当手机、汽车、家电三个万亿级赛道被接连打开,外界对小米高端化“能否成功”的质疑,已经转化为“能走多远”的期待。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曾经,苹果是小米遥不可及的仰望,保时捷是小米工程师“心中的神”,但现在去逛小米之家会发现,增购或换机的苹果用户越来越多,小米SU7、YU7的车主中亦有相当高比例来自传统豪华品牌。用户结构的变化说明,小米完全有能力站稳高端。

深耕底层技术,汽车、科技家电、手机持续创新,高端化成功突围的小米,在很多战场已渐渐摆脱了价格战,份额、ASP(平均售价)提升的同时,也成为行业里少有的“反内卷标杆”。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小米变得不一样和高级起来的原因。

高端化不是一次冲刺,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站在新起点,小米高端化进入了“新五年”,其蓝图清晰、目标也更为宏大,就是要实现超高端、全品类高端、全球化等全面突破。

瞄准传统家电智能化浪潮,小米大家电目标2030年成为行业头部品牌、空调业务冲刺中国前二。在全球化层面,小米的增长极将来自于从“产品出海”到“模式出海”的跃迁,智能汽车首站选择欧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落子,凸显对产品竞争力的信心。

五年高端蝶变,小米已“脱胎换骨”

雷军表示,未来五年小米研发投入将加码至2000亿。当外界习惯性追问“小米接下来要对标谁”时,答案或许已悄然改变。小米在手机、汽车、家电三个万亿级赛道同时发力,正构建独特的协同生态:澎湃OS打通“人车家”全场景,自研芯片夯实技术底座,AI大模型赋能各个产品线。这种多重叙事的同步推进,让小米逐渐“自成坐标”。

新时代下,一流企业的科技实力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紧密交织。小米的征途,也是中国创新的征途。它的快速奔跑,不仅是自身的商业成功,也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格局中突破天花板、树立品牌自信,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