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要留给谁?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2025年上海市徐汇区辖区内有3000余名孤寡老人,其中丁克老人因无子女、未提前做财产规划,离世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尤为突出。自遗产管理人制度实施以来,仅2024年徐汇区就有十几起相关案件,区民政局已依法担任8名离世后无人主张继承居民的遗产管理人。这也是我国丁克群体面对的共同问题,丁克人士的遗产应该归谁所有?

首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归谁所有?上海徐汇3000丁克老人遗产分配成难题|鱼眼·观察

时间拉回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概念从海外传入,一批追求精神契合、拒绝“生育绑定婚姻”的年轻人成为首批实践者。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与作家王小波便是代表,二人婚前便约定丁克,以彼此的精神共鸣替代传统家庭的子女维系;国家一级演员宋春丽与丈夫同样秉持这一理念,即便后来收养一个孩子,其人生核心阶段以丁克模式度过。

如今,首批丁克夫妻已迈入老年行列,群体规模逐渐清晰。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5年《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养老方式调查》报告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丁克家庭数量约192万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24年《中国老龄化社会特殊群体调查报告》则补充,全国60岁以上“丁克”家庭约187万户,占同龄家庭的2.3%。当这一规模不小的群体正步入晚年,养老送终与财产处置的双重挑战愈发突出。

养老选择上,丁克老人偏好居家养老。完善的社区服务与适老化改造,和传统的“离巢即遗弃”理念,让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目前的社区条件也能基本满足其日常需求。

但财产归属则更加复杂,纠纷案例日渐增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遗产继承公证与纠纷案件合计达180万件;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公报指出,2024年全国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38.92%,其中丁克老人因“无直系继承人”引发的纠纷占比显著。徐汇区也有典型案例:独居丁克老人葛老伯、许老太太离世后,因无第一、二顺序继承人且未留遗嘱,引发亲属对财产、房产的继承纠纷,最终部分财产依法收归国有。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本应归国家用于公益的“无人继承遗产”,常因这类纠纷陷入长期拉锯。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与丁克群体扩大,相关问题已非“个人选择”,而是亟待社会回应的公共议题。对此,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表示:“丁克老人的核心困境在于‘无直系亲属衔接’,需通过‘个人规划+法律保障’双向破解。”

他指出,从财产处置的法律依据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明确,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并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为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这正是徐汇区部分丁克老人遗产最终收归国有的直接法律支撑。而实践中常见的“远亲争夺遗产”,则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继承人以外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分得适当遗产,此前徐汇区葛老伯案件中,其堂弟能获部分财产,便源于这一规定。

此外,他还提到遗产管理人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条明确,无继承人时由民政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担任管理人,这为丁克老人遗产的规范清理提供了制度兜底。

在个人应对层面,卢卫国强调,规范订立遗嘱是关键。“根据继承法律规定,遗嘱继承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丁克老人可突破亲属范围,直接指定朋友、慈善机构等为继承人,同时要严格遵守不同遗嘱形式的法定要件。若想进一步强化遗嘱效力,也可办理公证遗嘱,通过公证机构的法定程序对遗嘱内容及形式的合法性进行确认,为遗嘱执行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文|记者 彭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