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5日,巴黎刑事法庭的气氛庄严肃穆,随着主审法官加瓦里诺宣判的槌音落下,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因被裁定在2007年总统竞选中涉嫌非法接受已故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提供的竞选资助,被判处五年监禁。

这次判决不仅终结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司法马拉松,更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刻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印记。这一判决的震撼性,不仅在于其刑期的严厉,更在于一项罕见的司法执行裁决:“附带临时执行令。”这意味着,即便萨科齐立即提起上诉,也无法中止刑罚的执行——他必须入狱。这在现代法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判决宣布后,70岁的萨科齐在法庭外被记者和支持者层层包围。他面容严峻,语气中充满了惯有的斗志与愤慨:“如果他们非要我在监狱里睡觉,我就会在监狱里睡觉。但我会昂首挺胸。我是无辜的。”

萨科齐的“陨落”,并非一朝一夕。这位曾被称为“超级总统”的政治家,如何从爱丽舍宫的权力之巅,一步步走进监狱的高墙?

“金光闪闪的超级总统”,入狱了

9月25日,法国巴黎,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中)在庭审后接受媒体采访。图/视觉中国

一场“异常严重”的判决

要理解此次判决的深远影响,首先须厘清相关法律内涵。法庭最终裁定萨科齐“刑事共谋”罪名成立(法语association de malfaiteurs,直译为“结成犯罪团伙”),判处五年监禁并处罚金10万欧元。然而,在检方提出的另外三项更具爆炸性的指控上,包括被动腐败、非法竞选筹资和隐匿挪用公款,法庭却均宣告萨科齐无罪。

这种看似矛盾的判决背后,是法国司法对政治伦理的一次深刻界定。法庭承认,经过长达十年的调查,检方也未能提供“铁证”证明来自利比亚的资金最终确实流入了萨科齐2007年的竞选账户。然而,根据法国法律,“刑事共谋”罪的成立,并不需要犯罪目标最终实现。法庭认为,大量间接证据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一个“腐败契约”的存在。判决书指出,萨科齐在2005年至2007年担任内政部长期间,“允许其亲信……接触利比亚当局,以期获得或试图获得财政支持”。换言之,法院惩罚的并非受贿的既成事实,而是策划和准备这一颠覆民主进程的“阴谋”本身。

主审法官娜塔莉·加瓦里诺在宣读判决时,用严厉的措辞解释了为何要下达罕见的“临时执行令”。她指出,萨科齐所涉行为具有异常的严重性,足以损害公民对公共机构的信任。这一判决逻辑的背后,是司法系统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对于位高权重的公职人员而言,仅仅是动用公权力去与一个外国政权进行利益交换的“意图”和“准备行为”,就已构成对民主制度根基的严重侵蚀,触碰了政治伦理的红线。

这一判决在法国政坛引发了巨大争议。参议院议长热拉尔·拉尔歇和极右翼政党领袖玛丽娜·勒庞等人均对“临时执行令”提出疑问,认为它在所有上诉途径穷尽之前就剥夺了被告的自由,是对司法原则的潜在威胁。然而,对于很多民众而言,这恰恰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超级总统”与独裁者

萨科齐的政治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矛盾与争议的戏剧。他从担任希拉克政府内阁的内政部长进入巴黎政坛核心圈,后又担任财政部长。2007年,萨科齐作为希拉克的继承人,以“断裂”为口号当选总统,承诺要为法国带来变革。

与几位前任总统不同,萨科齐行事风格高调、浮夸。他有过三段婚姻,第三任妻子卡拉·布吕尼是意大利裔著名歌手和国际超模,这让总统夫妇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镁光灯下生活,绰号“金光闪闪总统”。入主爱丽舍宫后,萨科齐开创了一种被称为“超级总统制”的执政风格:他精力无限、无处不在,亲自插手从外交到内政的几乎所有事务,将总理和内阁部长的角色边缘化。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也使所有权力和风险都集中于其一人之身。

正是在这种个人意志驱动的政治风格下,萨科齐与卡扎菲之间一段充满悖论的关系得以展开。故事始于2005年,时任内政部长的萨科齐及其亲信开始频繁访问利比亚,为所谓“腐败契约”铺路。检方指控,双方的交易是:利比亚提供竞选资金,而萨科齐则帮助当时因支持恐怖主义(如策划实施1988年洛克比空难爆炸)而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卡扎菲政权,重返国际舞台。

这场交易在2007年12月达到高潮。刚刚当选总统的萨科齐力排众议,邀请卡扎菲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后者在巴黎上演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政治秀:他在爱丽舍宫附近的花园里搭起了标志性的贝都因帐篷,庞大的豪华车队导致巴黎交通瘫痪。此举不仅激怒了法国民众,更深深刺痛了那些曾受利比亚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家属。这次访问,成为萨科齐实用主义外交最受诟病的污点,也为日后的司法追诉埋下了伏笔。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仅仅四年之后,卡扎菲这位曾经的座上宾,却成了萨科齐的头号敌人。2011年,“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利比亚,萨科齐摇身一变,成为西方领导人中最积极主张军事干预的“鹰派”。在他的力推之下,法国在北约领导的空袭行动中扮演了先锋角色,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垮台。同年10月,卡扎菲被反对派武装击毙。

从秘密接触、高调款待到兵戎相见,萨科齐对利比亚的政策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多年来,他一直坚称,所有关于非法资金的指控,都是“卡扎菲余党”对他推翻独裁政权的报复和阴谋。然而,在这种欲盖弥彰的辩解背后,是整起事件从始至终都并非基于法国的国家利益,而是被“超级总统”的个人政治野心所裹挟。无论是最初的利益交换,还是最终的军事干预,都服务于其不断变化的政治议程。这段建立在投机之上的关系,最终轰然倒塌,将萨科齐本人也拖入深渊。

一场长达十年的司法追击

对萨科齐的司法追诉,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幽灵缠斗”。最早的指控出现在2011年3月,就在北约干预前夕,卡扎菲之子赛义夫首次公开声称利比亚资助了萨科齐的竞选。一年后,2012年4月,就在萨科齐竞选连任的关键时刻,法国调查新闻网站Mediapart公布了一份据称是利比亚情报部门的备忘录,其中提及一笔高达5000万欧元的资助协议。萨科齐当即斥之为“伪造”,法庭多年后也确实认为该文件“极有可能是伪造的”。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代表右翼“人民运动联盟”参选的萨科齐最终输给了左翼社会党的奥朗德,竞选连任失败。

案件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法裔黎巴嫩商人齐亚德·塔基丁在Mediapart发布的视频采访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亲手将装有500万欧元现金的手提箱,从的黎波里运送到时任内政部长萨科齐的办公室。塔基丁的证词,一度成为检方最有力的武器。然而,这位关键证人的说辞反复无常。2020年,他突然推翻了自己的全部证词,不久后又再次变卦,声称之前的翻供是受到了压力。这一系列反转,不仅让他的信誉扫地,还引发了一起独立的“干扰证人”调查,萨科齐和他的妻子卡拉·布吕尼也因此受到初步指控。最终,在这场司法大戏的终场前,塔基丁本人也迎来了戏剧性的结局:判决宣布前两天,他因心脏病在贝鲁特去世,针对他的司法程序就此终结。

由于缺乏直接“罪证”,检方只能采取抽丝剥茧的策略,从大量间接证据中构建起一个“证据包”。其中包括:2012年在多瑙河畔被发现溺亡的前利比亚石油部长加尼姆的笔记本,记录了向萨科齐支付款项的细节;多位前利比亚高官的证词;萨科齐的亲信,如前内政部长克洛德·盖昂和布里斯·奥尔特弗等人前往利比亚的行程记录和可疑的资金往来。在本次判决中,盖昂和奥尔特弗也因“刑事共谋”等罪名被判有罪,需入狱服刑2到6年不等。这一结果,进一步将嫌疑锁定在了萨科齐最核心的权力圈子内。

利比亚资金案,只是萨科齐卸任后所面临的众多法律困境中最严重的一桩。自从2012年竞选连任失败以来,他的退休生涯几乎就是在法庭和媒体的聚光灯下度过的。这些案件共同描绘出一个蔑视规则、滥用影响力的政治形象,萨科齐一步步从在任期间的“超级总统”,逐渐变为人人喊打的“黑金总统”。

萨科齐政治形象的崩塌更是深刻影响了法国政局,萨科齐下台后,曾是法国中右翼力量旗手的“人民运动联盟”和更名后的法国共和党再未能赢得法国大选,反而在2017年和2022年被马克龙领导的“共和国前进党”两次击败。在极右翼“人民联盟”崛起的背景下,2022年大选第一轮投票中,共和党候选人佩克雷斯得票率仅4.78%,被挤到了第五名。

最早将萨科齐定罪的是一桩“窃听案”,指控萨科齐在2014年试图通过承诺为高级法官吉尔贝·阿齐贝尔在摩纳哥安排一个优厚职位,来换取另一桩案件的内幕信息。最终,他因腐败和影响力交易罪名成立,被判处三年监禁,其中一年为实刑。2024年,萨科齐以佩戴电子脚镣居家监禁的方式服刑了三个月,同年12月,法国最高法院驳回其最终上诉,使该判决成为终审判决。

紧随其后的是“比格马利翁案”,核心是萨科齐在2012年竞选连任失败的过程中,通过一家名为“比格马利翁”的公关公司开具虚假发票,以掩盖其竞选开支严重超标近一倍的事实。此案中,萨科齐再次被判有罪,因非法竞选筹资被判处一年监禁,其中六个月为缓刑。目前,该案已上诉至法国最高法院,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作出最终裁决。

无论是试图收买法官,还是做假账掩盖竞选超支,这些案件都反映出一种对规则的系统性漠视。每当东窗事发,萨科齐的辩护策略也是一致的:将自己描绘成司法系统和政治对手联合“迫害”的受害者。这种模式化的行为,最终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被剥夺了法国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这是对其政治生涯的终极否定。

欧洲政治的“黑金”魅影

萨科齐的一系列案件并非孤例,折射出欧洲政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疾,即非法政治献金。回顾历史,类似丑闻在不同国家以不同形式上演,并深刻地改变了各国的政治版图。

在德国,前总理科尔在20世纪90年代末深陷“基民盟献金丑闻”。这位被誉为“统一总理”的政治家,承认曾通过秘密“小金库”接收了数百万马克的未申报现金捐款。这些资金被用来绕开政党财务法规,由科尔本人直接分配给亲信和地方党部,以此巩固其在党内“教父”般的地位。当丑闻曝光后,科尔以“荣誉承诺”为由,拒绝透露捐款人姓名,这一顽固姿态彻底摧毁了他的政治遗产,并最终为他的门徒默克尔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在意大利,20世纪90年代初的“净手运动”则揭开了一个更为庞大和系统性的腐败网络,即所谓“回扣之城案”。调查发现,企业向各主要政党大佬支付回扣以换取公共工程合同,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潜规则。这场司法风暴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议会半数议员被起诉,包括基督教民主党和社会党在内的传统执政党派土崩瓦解,直接导致了意大利第一共和国的终结,并催生了其后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等民粹主义人物的登场。

将这三起丑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各自揭示了不同政治体制的病灶。科尔案的核心是国内不透明的党内资金和权力运作;“净手运动”则暴露了国家与商业精英之间系统性的共谋;而萨科齐案则引入了一个全新也更危险的维度——跨国腐败。他所寻求的并非来自本国企业的献金,而是来自一个备受争议的外国政权领导人。

萨科齐案还首次将国内选举政治与法国对某个特定外国的政策直接捆绑,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腐败范畴,触及了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核心。随着全球政治格局日益多元化和交易化,发达民主国家的政治人物向富裕的威权国家寻求资金的诱惑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严峻威胁。

萨科齐如今的结局,是个人政治悲剧的注脚,也是法国乃至欧洲政治的一面镜子。他的总统任期乃至整个政治生涯,如今都将被这一系列丑闻所投下的阴影永久笼罩。

同时,萨科齐的“陨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症候。它暴露了现代西方选举制度对资金的巨大渴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漏洞和道德风险。在一个公众对精英阶层的信任早已岌岌可危的时代,这起案件无疑加深了民众的幻灭感。萨科齐不仅给法国,也几乎是给整个欧洲留下一道深刻而持久的伤痕。

(作者系政治评论人,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发于2025.10.6总第120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萨科齐入狱:“超级总统”的“陨落”

作者:曲蕃夫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