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比什凯克/乌鲁木齐10月3日电 通讯|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新华社记者江宥林 蔡国栋 黄思路

“你周末打算做什么?”“我打算做中文作业。”“很好!你呢?”“我打算在家睡觉。”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22日,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库尔市,库巴内奇别科娃(前右)和同事、学生们共同庆祝中文培训中心成立一周年。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库尔市一间2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中文教师库巴内奇别科娃正和几名10多岁的孩子练习中文对话,学生们生动有趣的回答不时引发欢快的笑声。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22日,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库尔市,库巴内奇别科娃在中文培训中心授课。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去年,库巴内奇别科娃和家人创办了一家中文培训中心,目前已有约40名学生。“我一直想创立一所中文培训机构,当中文老师是我的理想。”她说。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18日,一名学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挑选晚会上用的服饰。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26岁的库巴内奇别科娃从小就对汉字着迷,她觉得“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有特别的意义”。她从中学开始正式学习中文。大学期间,她学习翻译学,中文是必修课,她还在线上完成了兰州大学的进修课程。2023年,库巴内奇别科娃通过中方奖学金项目赴大连外国语大学参加汉语教师培训课程,这次经历让她坚定了开办中文培训机构的想法。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22日,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库尔市,学生在中文培训中心学习。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第一次去中国的经历很难忘,那里比我想象中的更整洁,交通更便利,生活更加现代化。”库巴内奇别科娃说,“在吉尔吉斯斯坦,想学中文的孩子很多,我希望帮助孩子们实现去中国的愿望,感受真正的中国。”她还计划和中国高校合作,邀请中国学生来吉尔吉斯斯坦,在交流中加深两国年轻人的相互了解。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18日,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陈超(中右)为学生庆祝生日。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大三学生克尔季巴耶夫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用吉他自弹自唱中文歌曲。“唱中文歌让我感到很快乐。”他说。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18日,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一名教师为学生佩戴晚会活动上用的头冠。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克尔季巴耶夫小时候喜欢看中国功夫电影,由此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进入大学后,他成为翻译学专业学生。“我很喜欢学中文:写汉字、抄句子、看中文电影,常常学到深夜也不觉得枯燥。”大二时,克尔季巴耶夫去海南师范大学学习。“我交到了不少中国朋友,还看到了大海!”爱唱歌的他还在学校的留学生中文歌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是对我学好中文的最大鼓励。”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18日,一名中方教师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授课。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今年,克尔季巴耶夫将参加“汉语桥”比赛列入计划单,希望能有机会去中国参加决赛。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光是想想都觉得激动”的事。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18日,一名学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练习舞蹈。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随着中吉往来日益密切,学习中文正成为越来越多吉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以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自2013年设立至今,学院已累计培养学生约1.7万名,近600名学生通过奖学金项目赴中国留学深造。语言铺路,经贸搭桥。在校园之外,熟练掌握中文的人才正成为推动两国经贸往来的重要力量。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9月18日,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克尔季巴耶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我们的蜂蜜来自天山牧场,天然纯净。”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上,主宾国吉尔吉斯斯坦的展区格外热闹。吉出口发展和促进中心专家库尔曼巴耶娃以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客商热情介绍本国蜂蜜的优势和亮点。

通讯丨吉尔吉斯斯坦“中文热”背后的驱动力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库尔曼巴耶娃告诉记者,如今,她身边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选择学习中文,认为这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把“钥匙”。“掌握中文,不仅多了一项语言技能,更能赢得信任、抓住机遇。”

交易会上,不少中国参展商被库尔曼巴耶娃的专业表达和细致讲解所打动。经过她牵线搭桥,两国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她也从中深切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愿吉中友谊如蜜般甘甜,浸润两国人民心田。”

编辑:李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