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博会户外展示摊位前,参观者戴上耳机,专注体验相关音频内容。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讯(记者 高倩)凉风吹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连绵树荫,一顶顶露营帐篷点缀在绿色间,氛围安适悠闲。10月3日午后,走进北京艺术中心,郑女士一家三口各有去处:郑女士爱读书,在折扣不低的户外书摊前,她一再驻足;丈夫钟情香港流行音乐,在“宝丽金绝版黑胶唱片展”中,他从众多珍贵唱片中追忆那个金曲遍地的美好年代;女儿正是好奇的年纪,音响试听、露天演出、文创展销,小姑娘什么都想走近瞧瞧……
“十一”假期,国家大剧院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音像艺术作品博览会(简称音博会)正在北京艺术中心举行。从室内到户外,音博会打通了1.5万平方米的巨大空间。这次音像艺术产业盛会集展览、交流、科技体验、休闲于一体,自9月28日开幕以来,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副中心的文旅出行好选择。
作为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北京艺术中心紧邻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大运河,我们充分融合展览展示、文艺演出、户外休闲,充分利用了北京艺术中心独特的空间条件。”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马荣国介绍,在去年首届音博会的基础上,今年,音博会深化资源整合与体验升级,设立音像厂牌区、音像科技区、图书文创区、户外休闲区、艺术展览区等展区,来自17个国家共64家知名厂牌的近6000件珍藏音像作品集体亮相,众多“艺术+科技”互动项目妙趣横生。比如,在丹拿XEO沉浸声娱乐座舱中,观众戴上“眼镜”,选好曲目,便能瞬间步入一人专属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感受到声波向身体四周涌来;科大讯飞的AIGC艺术声波解码墙依托AI技术,让荡漾音波联通视觉,变作可视图谱。与此同时,多场环绕于北京艺术中心的小型公益演出、艺术工坊、魔术巡游、高校艺术展演等活动犹如一条珠链,把假日的演艺生活灵动点亮。
郑女士说,一场音博会的诸多玩法,“延伸了我们对剧场的许多想象。”从前,说起“剧场”,她下意识也是唯一的联想是演出的载体,现在,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演艺空间的潜能被极大释放。在北京艺术中心,火热的“票根经济”与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的联动效应充分彰显:来北京艺术中心前,郑女士一家刚刚参观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大热展览《看·见殷商》,由此,一天的亲子时间被完整充盈。而凭借在音博会参展商家的消费记录,郑女士成功兑换了当天绿心露天剧场上演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演出票。晚风中,暮色里,女儿的笑脸被郑女士用手机永远珍藏。
据悉,音博会将持续展出至10月6日,免费免预约向市民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