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波

2023年10月7日清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从加沙地带突袭以色列,当天导致以方约1200人死亡,以军随即展开反击。截至目前,持续两年的冲突造成加沙超过6.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联合国已将以色列的行动定性为种族灭绝。与此同时,战火不断外溢,中东地区持续动荡。

目前,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旨在结束冲突的“20点计划”后,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埃及展开的新一轮停火谈判似乎取得进展。然而,即便双方在特朗普推动下实现停火,停火是否能够长期维持,仍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对遭受前所未有人道灾难和种族屠杀的加沙地带民众来说,哪怕短暂的和平与安宁,都将是弥足珍贵的。

新一轮巴以冲突满两年,和平曙光微现

2025年9月8日,加沙城一座高层建筑遭以色列军队空袭后升起浓烟,民众纷纷躲避。

双方都没赢,23万余人伤亡

冲突爆发前,总面积约365平方千米的加沙地带生活着约230万人。两年来,除6.7万人死亡外,还有超过16.9万人受伤。联合国评估,加沙至少92%的房屋已在冲突中遭到破坏或摧毁。以方透露,哈马斯和巴勒斯坦各派系目前扣押着48名以色列人,其中20人还活着。

消灭哈马斯、解救被扣押人员和加沙地带非军事化,是以色列在冲突爆发之初提出的军事行动三大主要目标。两年后,哈马斯遭到重创,但没有被消灭;家属仍在苦等被扣人员回家;加沙武装人员仍在继续袭击以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对本报记者说,以色列凭借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对加沙全境进行了颠覆性的摧毁,哈马斯遭受重挫,以色列在整个地区的军事威慑和优势地位都得以强化。但以色列并未有效达成军事行动目标,只是通过军事强压的手段改变了地区力量平衡,并未解决面临的安全挑战。

“除了军事优势和在道德上遭受谴责之外,以色列几乎一无所获。哈马斯最初发动袭击为的是应对以色列的扩张,并将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提上国际议程,却让自己的人民遭受苦难。”罗马尼亚中东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弗拉斯维乌斯·卡巴-玛利亚表示,“双方都不是绝对的赢家。十分不幸,现代史上这黑暗的一页并没有灵丹妙药可以结束。”

联合国机构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加沙超过50万人正陷入饥荒。9月底,加沙有超过64万人在粮食安全方面处于最严重的“灾难”阶段,114万人处于次一级的“紧急”阶段。这是中东地区首次正式确认发生饥荒。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王震说,两年的冲突在国际社会中再次凸显了巴勒斯坦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国,但仍然未必能够有效地推动巴勒斯坦建国,特别是美国迄今并未明确表现出继续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意愿。未来巴勒斯坦建国依然长路漫漫,前景难言乐观。

谈判“充满乐观情绪”,和平会到来吗?

哈马斯与以色列10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始新一轮谈判,双方在谈判中都认可特朗普“20点计划”中关于停火、释放被扣押人员、允许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的总体原则。次日,哈马斯提出两大要求:以色列必须在国际保障下永久结束对加沙的侵占;释放被扣押人员须与以色列全面撤军的时间“直接挂钩”。

王震表示,目前来看,“20点计划”很可能促成双方停火。哈马斯遭受重创,手中的筹码越来越少;以色列和以总理内塔尼亚胡面临全世界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美国的压力,不得不考虑停火。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难以继续下去。继续打下去对以色列的意义越来越有限,除了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军事行动既不能让哈马斯屈服,也不能解救被扣押人员,最多只能展示政治意志。

“特朗普的努力存在一个重大弱点:试图在互不信任的动态中建立相互信任。内塔尼亚胡称关于撤军和解除武装的第二阶段‘仍有待谈判’,以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以色列的影响力。”卡巴-玛利亚说,内塔尼亚胡坚称以色列将“按照他们提出的、与特朗普总统愿景相符的原则”行事,这表明以美在停火问题上并不完全一致。自特朗普再次上任以来,就一直有人试图推动停火,但以色列一次次地持续进行军事行动。

哈马斯高级成员塔希尔·努努的媒体顾问昨天表示,哈以双方已经交换了待释放人员名单,谈判各方都“充满乐观情绪”。谈判重点包括结束战争、以军撤出加沙地带以及交换人员的实施机制。

“哈马斯和以色列表面上对‘20点计划’积极回应,更多是避免自身背负‘拒绝和平’的罪名。特朗普强推‘20点计划’,只是为了给自己营造‘成功斡旋’的历史功绩。‘20点计划’是一个急于求成、先天不足的拼盘计划,它没有具体实施细节,没有强制的路线图,也没能回应各方的核心关切。”李子昕说。

美以深层态度不明确,未来充满变数

加沙地带未来如何治理是双方争议的重点。哈马斯在谈判中拒绝任何外国军队部署到加沙,还明确反对让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按照“20点计划”负责监督加沙地带未来治理事务。

李子昕认为,即使此次谈判能够签署协议,也将在执行层面遇到很大困难。一些核心关切很难在这次谈判中全面解决,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以色列内部政治博弈是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根本原动力,外部压力只能让以色列做出一时的调整。从长远来看,以色列仍会寻求对加沙地区全面的安全控制。

“此次谈判可能促成的停火对缓解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是个好消息,但加沙未来走向仍有一定不确定性。”王震说,现在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对以色列施压的决心有多坚定,不排除未来以色列撕毁协议重启战端;以哈之间高度不信任,停火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引发新的冲突或对抗;双方对加沙未来的政治安排存在很大分歧,这是决定加沙未来停火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

卡巴-玛利亚对本报记者说,美方强调“着眼于加沙重建”,这意味着加沙的未来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后勤和经济挑战。其中的关键在于谁将主导重建,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进行重建。

新一轮巴以冲突满两年,和平曙光微现

2023年12月17日,载有中国援助的人道主义物资的货车抵达凯雷姆沙洛姆口岸加沙地带一侧。

新一轮巴以冲突满两年,和平曙光微现

2025年2月19日在加沙地带北部拜特哈嫩拍摄的断壁残垣。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分析

加沙是否还有未来?

本报记者 李治宏

当地时间10月8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在埃及继续举行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随着谈判进展不断传出,和平的曙光似乎再次掠过加沙这块“绝望之地”。

战火未息

“我最大的感受是‘煎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廖百智表示,本轮巴以冲突持续时间之长、外溢范围之广、造成伤亡之重远超想象。作为冲突的核心区域,加沙地带基本上已被夷为平地,更悲惨的当属加沙民众。

“以色列以反恐的名义对加沙民众实行‘集体惩罚’,甚至阻止国际社会的救援,造成当地人道主义灾难愈发严重。”廖百智说。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曾于1999年至2002年在加沙地带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并对加沙局势有着长期观察。他告诉本报记者,自他离开加沙地带后,曾多次想重返当地,均未成功。尤其在2005年后,以色列加强对加沙的封锁,除了以色列在册或特许的记者,其他媒体人员及专家学者一律不准入内。加沙人民长期生活在以色列的“集体惩罚”中,包括被不定时地断水断电。

“离开加沙已经有23年了,很遗憾始终没能再回去看看。我可以想象,当年采访过的很多小孩如果活着的话,已经嫁人或娶妻生子了。但是,很多人可能现在都不在了。”马晓霖说。

谈判未决

10月6日起,哈马斯和以色列就美国所提加沙地带停火和战后安排“20点计划”中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和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初步撤军等内容开始间接谈判。廖百智认为,“20点计划”明显偏袒以色列一方,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以色列提出的要求。但从加沙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角度看,这一方案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停火止战,避免造成加沙民众更大的伤亡。

美国布朗大学“战争成本核算”项目7日公布报告显示,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两年来,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军事援助达217亿美元。报告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以色列将无法维持其对哈马斯的打击。

而特朗普在此时抛出“20点计划”也不难理解。廖百智指出,一是因为特朗普对以色列的耐心耗尽,甚至感到遭到了以色列的操控;二是来自美国国内保守派的压力不断增大,一些政客甚至指责以色列成了美国的包袱;三是特朗普个人渴望建功立业,他对诺贝尔和平奖有着强烈追求。此外,以色列近日为打击哈马斯领导人袭击美国盟友卡塔尔的首都,这让特朗普非常不满。

那么,和平的曙光真能照亮加沙吗?马晓霖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从哈马斯一方来看,巴勒斯坦从未像现在这样处于世界舆论的中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越来越多,而此次谈判中涉及的交换待释放人员等条件对哈马斯来说是划算的。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它应当意识到自身现在处于空前孤立的状态,甚至国际刑事法院已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逮捕令。

马晓霖同时指出,想要谈判成功、止战停火,还有一些关键因素要考虑。一方面,内塔尼亚胡长期对哈马斯采取一种剿而不灭的“旋转门”政策,一旦战争停下来,主张彻底消灭哈马斯的极右翼政党将退出联合政府,以色列政府面临垮台,接下来就是对内塔尼亚胡个人的清算。另一方面,谈判一旦进入关键的“深水区”,即以色列方面要求哈马斯去武装化、加沙非军事化,必将变得非常艰难。

呼声不止

9月下旬,随着法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2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只剩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国。

实际上,冲突以来,世界各地要求以色列止战停火的呼声不断,其中也包括以色列国内的声音。当地时间10月6日,《以色列时报》援引以色列民主研究所的最新民意调查数据报道称,66%的以色列人认为现在应结束加沙地带冲突。廖百智表示,加沙人道主义灾难持续恶化,国际社会就尽快结束冲突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从《纽约宣言》到“巴勒斯坦国承认潮”,国际社会正在形成合力向冲突双方施压。

马晓霖认为,回到“两国方案”上来是解决加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唯一出路。但现实问题是,以色列极右翼势力根本不承认“两国方案”,而是希望用各种办法不断蚕食巴勒斯坦领土,不断恶化加沙生存环境、驱逐加沙民众。以色列极右翼这种观念不改变,加沙问题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解决。

新一轮巴以冲突满两年,和平曙光微现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言人里卡多·皮雷斯10月7日表示,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两年来,已导致加沙地带约6.1万名儿童死亡或残疾,加沙地带平均每17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因冲突死亡或残疾,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不可接受”。

对话

加沙民众:每天最重要的事是“活下去”

本报记者 白波

“战争两年了,人们没工作,也没有收入,只能到处奔波,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所有地方都可能被炸,根本没有安全感。”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两年,住在加沙北部加沙城的巴勒斯坦青年何冰表示,他从没想过自己的同胞会过上如此凄惨的生活,所有加沙人都希望战争快点结束,但他们不相信美国和以色列。

“每天从死亡手中抢夺生命”

何冰本名伊斯梅尔,今年28岁。疫情期间他在中国留学,回加沙一年后,巴以冲突爆发了。何冰的父亲和哥哥在开战后两个月里就去世了,很多亲人也相继离世,现在一家人住在妹妹家里。

以军9月对加沙城发动进攻以来,大批民众逃往加沙地带南部,不过何冰一家还留在加沙城里。他说,加沙北部袭击很频繁,一个月前北部还有100多万人,现在跑得只剩20万左右。但南部的情况也很差,非常拥挤,难以找到落脚的地方。即使找到住处,还要买搭建用的板材、缴税,而且也不安全。在何冰看来,因为以色列的袭击持续,无论待在北部还是南部都是一样的。

“这里也不安全,但比北部稍好一些。”30岁的穆罕默德一家已经迁往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住在帐篷里。他告诉本报记者,以军对加沙北部的轰炸极其野蛮、密集且毫无章法。南部虽然也有空袭,但不算频繁。

穆罕默德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暂时都安然无恙,现在一家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争取活下去,“从死亡手中抢夺生命”。由于以色列不允许运载援助物资的车辆进入加沙,断粮是常有的事,他每天都要到处寻找食物、盛满水桶。“感谢上苍,我们每天就像活在奇迹里,寿命仿佛被重新计算。”

“没人能制止以色列的屠杀”

10月3日,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全球坚韧船队”42艘船只中的最后一艘被以军拦截,包括瑞典“环保少女”在内的470多名活动人士被扣押。以方称船队由哈马斯组织,并称被扣人士为“支恐者”甚至“恐怖分子”。

“加沙北部有5个多月没收到免费物资了。之前以色列是不让物资进入的,最近才允许,但都要花钱买。面粉从一袋100美元涨到1000美元,1千克大米有时要40美元。”何冰透露,加沙的物价会受到新闻报道的影响,有好消息的时候,物价会低一些。南部的免费物资分发点路途遥远而且危险,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冒死跋涉,因为他们和家人都一无所有。

和穆罕默德一样,何冰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寻找食物和水,生火做饭。到了晚上,他在恐惧中无法入眠,空袭随时可能来临。一天又一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接一个地离去。

“我不知道以色列为什么不让加沙人获得物资。可能是想让我们饿死,逼哈马斯妥协。”何冰说,哈马斯和以色列已经在特朗普推动下开始谈判,但加沙人不相信美国和以色列。“巴勒斯坦没有实力,美国和以色列又太强势,没有人能制止以色列的屠杀。”

何冰在中国社交媒体开通了账号,通过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介绍加沙的情况,受到众多中国网友关注。他说,以色列不希望外界了解加沙的真实情况,最近还抓了很多记者,因此他有时也担心自己被以色列盯上,刚开始都没敢在视频里露脸。很多中国朋友发来私信,为他和加沙民众打气,给困境中的何冰和家人带来不少安慰。

“这是一场改变一切的种族灭绝”

“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改变了一切的种族灭绝。”阿卜杜勒是一名非洲裔巴勒斯坦人,有5个孩子,他们一年前从加沙城搬到了南部的马瓦西。

加沙约有1.1万名非洲裔巴勒斯坦人。阿卜杜勒对本报记者说,自己所在的族群在巴勒斯坦已经生活了上千年。现在一家人靠救济品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祈求上天恩赐。他表示,加沙人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一旦过境点开放,他就要离开加沙。

穆罕默德每天还在写自己的硕士论文,哈以开始和谈的消息让他感到惊喜。但他也已对加沙的未来失去信心,“大学已经全部被摧毁了,活下去是每个加沙人眼前唯一的期望。”

“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加沙人能有和平、安全的生活和工作。”何冰说,虽然巴勒斯坦早已习惯了战争和杀戮,但这次的惨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他的爷爷奶奶说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战争,从没看到过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如此残酷。

“衷心感谢中国朋友,感谢你们站在我们身边。但愿有朝一日能重返家园,让和平之光普照大地。”穆罕默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