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新京报、民生周刊、南方日报、瞭望、红网等
10月起,新一轮公务员招录工作进入公告发布高峰期。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将于近期发布招录公告。同时,多省份事业单位联考也将开启。对于想进入事业单位的“大龄青年”而言,今年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多地放宽了考公考编的年龄要求,打破了以往的“35岁门槛”。
四川、上海、江苏等地放宽考公考编年龄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个省市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聘中放宽了年龄限制。从35岁到38岁,再到部分岗位的45岁。
在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四川省多地明确放宽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眉山和遂宁等地将招聘年龄限制放宽至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
此前,在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上,有网友针对四川今年的事业单位招聘年龄进行提问。乐山市人社局回复:2025年下半年乐山市事业单位公招年龄条件将适当放宽。雅安市人社局回复:在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已有招聘单位对年龄放宽至38岁。
此外,不同城市对于年龄的要求不尽相同。2025年下半年广元市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对招聘人员的年龄要求为1986年10月13日及以后出生,其中研究生放宽到1983年10月13日及以后。对研究生学历的年龄要求放宽至41岁。
在此前结束的2025年省考中,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明确,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特定基层岗位如优秀村(社区)书记、工青妇专职干部等,报考年龄可放宽至40岁。相关公考释放出用人观念转型提升的积极信号。
以上海为例,2025年8月8日,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报考条件第2条显示: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出生)。报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勤务职位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1994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出生)。而2024年度,上海市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的年龄要求依旧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
2025年8月15日,2025年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发布,明确遴选年龄要求为38周岁以下(1986年8月以后出生)。
另外,今年6月,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将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
公考35岁门槛松动为职场立范本
地方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录放宽报考要求,释放了打破就业年龄限制的积极信号。
《瞭望》杂志6月发表评论表示,地方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录率先打破年龄限制,有助于引导企业等其他用人单位重新审视招聘年龄要求,构建更包容的就业市场。放宽求职年龄限制,体现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尊重。当各年龄段劳动者各展所长,就业市场将迸发更大活力。
《封面新闻》评论,公务员考试中的“35岁门槛”,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在各方多年呼吁之下,多地省考终于出现积极变化。在职场“年龄歧视”加剧,招聘“卡年龄”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变化传递出了清晰而明确的信号。可以预见的是,其对于引领劳动力市场理性回归、消解焦虑,必然会起到重要的示范意义。
专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建立人才多元评价体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事实上,3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年龄‘黄金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35岁失业、难以再就业的现象。同时,对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这些有一定职场经历锻炼,具备技术能力或者管理智慧的人才,对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有好处。”
中公教育总部研究院专家李茜表示,在国家发布的相关促进就业意见中,明确要求消除年龄等不合理限制。放宽年龄门槛是响应国家政策与促进就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保障大家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一系列放宽年龄限制的举措为‘35岁+’群体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稳定的职业发展。公务员招录政策对全社会具有风向标意义,打破‘唯年龄论’,传递出注重个人能力的积极信号,有望引导企业招聘理念的转变。随着符合条件人数的增加,公考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备考需要投入更大精力。”李茜分析道。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地区放宽对于考公考编年龄限制?竹立家认为,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不是全国统一的政策,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情况决定。李茜认为,即将公布的2026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将成为重要的风向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李育辉认为,在一些以从业经验为优势的行业或岗位,放宽年龄限制可以减少人才浪费。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充分利用各个年龄段的人力资源来弥补劳动力缺口 。人才成长路径愈发多样化,工作后选择辞职深造、跨行业转型等成为一种趋势,政策设计和调整上需要回应和 满足大众的需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避免因年龄限制而带来的人才流动壁垒。
回溯35岁门槛的长期存在,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市场规律的背离与人力资源的浪费。过去,不少用人单位将35岁以下当作简化招聘流程的硬指标,理由多围绕年轻劳动力用工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展开,却忽视了职场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升至2022年的39.72岁,40岁左右群体正处于经验积累深厚、责任心与抗压能力兼具的黄金职业阶段。尤其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这类需频繁对接群众、解读政策的岗位而言,35岁以上人群的社会阅历、沟通技巧与问题解决能力,往往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难以比拟的优势。
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这个意见适配当前我国人才结构的发展变化,也回应了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
当然,年龄限制要真正打破,还需加强系统谋划。凝聚反对年龄歧视的社会共识,放弃“年龄+学历”的简单筛选,逐步建立人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但在就业上考虑“大龄新人”,也在企业用人成本、家庭生活负担方面,为35岁以上人群解忧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