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3日,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成功完成第11次试飞。火箭在起飞后顺利分离,冲出太空又平安回到地球,最后精准落入墨西哥湾海域,实现了让“星舰”“飞回来”的阶段目标——完成从发射到受控落水的完整闭环。
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当天“意外现身”此次试飞直播,并在室外观看发射,此次星舰发射成功,首次实现从升空到重返地球的完整旅程——不爆炸、不解体,真正“活着回来”。
当地时间13日,马斯克现身“星舰”第11次试飞直播。图源:美媒
已累计投入超过50亿美元
马斯克的构想是:用“星舰”实现低成本、高频次的太空运输体系,从大规模发射“星链”卫星,到将货物与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乃至实现“地球点对点超高速运输”。他曾形容说,“星舰”不是一次性的火箭,而是一种未来的太空飞机。
为实现这一愿景,SpaceX已在“星舰”项目上累计投入超过50亿美元。其中,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星基地”建设费用约30亿美元,佛罗里达州新发射设施预计再投入18亿美元。每次试飞几乎都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真金白银”烧掉,因此也被业内称为“用烧钱换未来”的实验。
有人认为,一旦“星舰”完全可复用,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仅几百万美元,接近大型客机跨洋航班的费用;而质疑者则提醒,这种“烧钱式创新”仍存在不可预估的风险。但无论如何,“星舰”项目已成为全球商业航天最受关注的标志性工程。
当地时间13日,美国“星舰”实施第11次试飞,超重型火箭助推器溅落在墨西哥湾水域。图源:SpaceX社交平台X视频截图
从爆炸到“活着回来”
据介绍,这次试飞被视作星舰二代的“毕业大考”。SpaceX内部把星舰迭代分为多个阶段——第一代以验证起飞、分离和再入为主,第二代则进入更成熟的技术验证阶段,目标是稳定、可控、可重复使用。星舰第二代采用推力更强、效率更高的猛禽2发动机,全面改进了燃料分配系统、结构强度和隔热瓦材料,希望能彻底摆脱早期那种“以爆炸换数据”的状态。
此前的10次试飞中,星舰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因高温解体。哪怕是今年6月的第10次试飞中,飞船虽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但仍然部分受损。
正因为此前从未有过一次真正完成“往返全程”,这第11次试飞就成了“第一次真正的回家考”,这也标志着SpaceX梦寐以求的“再入闭环”终于实现。接下来,SpaceX将把重点转向新一代的“星舰”3研发。
火箭复用技术被攻破
分析认为,这次成功最直接的意义,在于SpaceX第一次真正跨过了可复用重型火箭的门槛。
首先是热防护系统经受住了极端高温;其次是发动机在再入后重新点火成功;助推器也实现受控落水。若后续测试顺利,未来“星舰”将可以在短时间内回收、翻修并再次使用,这将大大降低航空成本,就如马斯克所言,未来的太空运输将实现像目前的航空运输一样频繁。
在美国航天战略层面,这次试飞也具象征意义。国际航天竞争正在加剧,试飞成功为白宫在下一选举周期中提供了重要“科技成果”。
此外,“星舰”被指定为NASA“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任务的登月舱,此次试飞成功,意味着NASA距离实现载人登月目标又近了一步。《华尔街日报》此前就指出,“星舰”的进度直接关系到美国重返月球的时间表,第11次试飞的顺利完成,让这一计划重获信心。
马斯克兑现承诺让火箭“活着回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星舰”的飞行也是一种文明实验——探索能否让航天成为日常运输。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本次任务并未计划回收飞船,但“星舰”仍平稳完成全部着陆机动步骤,表现超出预期。在未来的测试中,计划发射一艘更为先进的“星舰”原型机——据称该机型配备了“对长时间太空任务来说至关重要的升级部件,或可将人类送往月球和火星”。
“星舰”第11次试飞的成功,意味着马斯克兑现了他反复强调的承诺——让火箭“活着回来”。这也为未来的深空运输、月球补给乃至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