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之路”

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在郑州开幕。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在致辞中强调,“着力建设农业强省”,“走好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之路”。

这不仅是一场国际交流的大会,更是一场战略宣示的大会。看似谈合作、签项目,实则讲方向、明路径。

老杨认为:河南的农业强省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粮仓逻辑”迈向“强农逻辑”,从“资源型”迈向“创新型”,从“生产导向”迈向“价值导向”。

而这场大会的真正价值,有三个关键。

河南省委书记为何在粮农大会上反复强调“农业强省”?|顶端观察

(图片来自网络)

01

农业强省,是河南发展的政治任务

首先要看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农业展会。

从出席嘉宾看——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农业农村部副部长、省委书记、省长同台致辞,这在历届农业类大会中极为罕见。它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河南要在国家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站到“中轴心”位置上。

从举办时间看——大会紧接着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总书记考察河南之后召开,这是一次“全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延伸。省委书记讲话、省长主持,意味着农业强省建设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从议题设置看——无论是“中原农谷”“豫农优品”,还是“智慧农业示范中心”“农业高校联谊会”,每一个环节都紧紧扣住两个关键词:科技与开放。

这说明,河南正在用系统性思维重构农业发展的战略坐标。农业强省不是粮食多一点、产量高一点,而是要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实现科技引领、品牌塑造、国际合作“三位一体”的系统跃升。

老杨注意到,省委书记刘宁在讲话中提到的关键信号——“走好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之路。”

这是一种定向。

“符合河南实际”,是尊重基础、立足资源;

“具有河南特色”,是突出创新、体现格局。

河南的“农业强”,不能只是规模之强、产量之强,更要在体系、科技、品牌、机制上强。这种“体系性强”,才是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02

从“粮食大省”到“农业强省”,河南在转型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变化,是导向在变。

过去我们讲“粮食大省”,重点是生产端,强调“多打粮、保供应”;

现在我们讲“农业强省”,更强调系统端,强调“链条强、科技强、品牌强”。

这一变化,最直观地体现在三大关键词中:

1.“科技赋能”,让农业更聪明。

“从播种用北斗、植保靠无人机,到灌溉依赖物联网传感系统”,这已经不只是形象比喻,而是河南现代农业的日常写照。

从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到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从中原农谷到周口农高区,河南已经拥有14个“国字号”科创平台,正在构建完整的农业创新生态。

省委书记刘宁在讲话中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农业强省,恰恰是这个体系的“起点”和“底板”。没有农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就不稳固。

2.“品牌引领”,让农产品更值钱。

“豫农优品”全球化品牌发布会,是大会另一亮点。

八个字,老杨总结:标准化是底,数字化是桥,国际化是路。

河南制定“十大金标准”,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让品牌成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更重要的是,“豫农优品”不仅走出省门,还走向世界,在乌兹别克斯坦、缅甸设立海外仓,与多个国家商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这意味着,河南的农业品牌,正在从区域性竞争上升到国际化竞争。也就是说,“豫农优品”不只是商标,更是河南农业强省的外在标识。

3.“开放合作”,让平台更广阔。

此次大会,一个被低估的成果是——中国(河南)—东盟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联谊会的成立。

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河南不再只是农产品输出者,更是农业科技输出者、规则制定者。

农业强省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地多、水多,而在于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力。

这场大会,让河南在农业国际合作的舞台上,从“参与者”变为“建设者”。

03

以开放合作重塑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老杨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强省,不仅要“能生产”,更要“能引领”。

河南正在从“国内农业强省”向“国际农业枢纽省”迈进。

这一格局转变,有三个“可感知”的落点:

一是打造智慧农业“河南样板”。

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示范中心的揭牌,是大会的“压轴戏”。

它落地郑州黄河农场,看似一个园区项目,实则是河南对外开放的“科技窗口”。

未来,这里将集成智能灌溉、智慧育种、智能农机等技术,承担展示、培训、合作三重功能。

老杨认为,这个中心的战略意义在于:把河南的农业创新经验,从“内循环”推向“外循环”。

换句话说,它是中原农谷理念的国际化延伸。

二是培育豫农品牌“国际势能”。

品牌出海,标准先行。

“豫农优品”用八个字概括:以标准立信,以品牌立身。

过去河南的优势在“产”,现在的优势在“品”。

未来,河南的农产品,不只是“出得去”,更要“卖得好、卖得久”。

这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再造,是从“卖产品”到“卖体系”的跃迁。

三是形成开放合作“战略合力”。

省委书记刘宁讲话中提到“共筑粮食安全屏障、拓展农业贸易空间、开展科技攻关”,这三句话,构成了农业强省的国际化三维框架。

河南要从中原视角,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这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使命。

农业强省,是河南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答好的“大题”。

而这场大会,正是在“世界坐标系”中,重新标定了河南农业的新方位。

总之,从“中原粮仓”到“农业强省”,河南这次不只是换了一个口号,而是换了一种逻辑。

省委书记刘宁反复强调“农业强省”,不是单指农业,而是以农业为牵引,重塑河南的产业格局、城乡关系与开放格局。

农业强,则河南强;农业现代化,则中原现代化。

老杨认为,这次大会,是一个新的“标识地”。它标志着河南农业从“大”到“强”的关键节点,也标识了中原大地走向世界农业舞台中心的坚定步伐。

农业强省,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而河南,正在用行动证明——这个过程,已经开始。

来源:顶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