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医上门到暖心驿站 打通医护“最后一公里”的双流实践
24小时开放的“暖心驿站”。
小驿站温暖城市“奔跑者”。
健康服务送上门。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思佳 医院供图
“我母亲卧床多年,以前每次去医院换胃管,都得全家出动,病人也受罪。现在好了,直接在社区登记,医院的党员医生就上门处理,专业又安心!”近日,家住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文武社区的刘先生感慨地说。这样的改变,得益于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党委推出的“党旗领航·医路到家”党建服务项目,让专业医疗资源“走出院墙”,真正融入了群众生活。
2025年以来,该院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打造“党旗领航·医路到家”与“党旗护新·医心护骑”两大特色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从送医上门到暖心驿站,从社区健康到职业关怀,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书写了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医”路到家门
健康服务零距离
面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术后患者等人群“看病难、康复难”的问题,该院党委推出“党旗领航·医路到家”项目,推动医疗资源进社区、入家庭,把专业诊疗和温情照护送到居民身边。
“来,婆婆,慢慢吸气……对,就这样。”在双流区黄水镇文武社区的一户居民家中,医院康复科党员医生轻声引导着81岁的高龄老人进行呼吸训练。据悉,老人因脑梗后遗症长期卧床,语言能力受损,每次去医院都费时费力。而现在,医生主动走进了她的家门,让她和家属都倍感温暖。
这样的场景,正是“医路到家”服务的生动缩影,项目依托“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医院接单”机制,每月由社区摸排需求,医院组织神经内科、骨科、康复科等党员专家组成小队,主动上门提供换管、压疮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让群众在家也能享受到专业照护。
此外,医院还联合社区打造中医药植物教育基地,开设“中医药启蒙课堂”,并推出《医路到家·党员故事》系列报道,让健康知识和医者仁心同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驿站大温暖
守护城市“奔跑者”
面对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就医难、休息难、健康保障难”的现实问题,今年3月,医院党委启动了“党旗护新·医心护骑”项目。
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医院改变的不仅是态度,更是实实在在的设施与流程——通过空间重构,设立了独立的外卖专用通道和停车区,并创新推行分楼层“指定放餐点”。“以前最怕接医院的单,电梯都挤不上,要浪费很多时间!现在送餐时间平均缩短了一半,还对我们开放了步梯,很方便,对我们、对病人、对医院都好。”10月13日,骑手小李在医院送完单后,对效率的提升不住点赞。
而24小时开放的“暖心驿站”则成了骑手们的“充电宝”和“健康角”。这里不仅提供饮水、充电、休息等便利服务,还备有医疗急救包,更成为了健康知识普及的前哨站。党员医生们利用休息时间,主动走进外卖站点,开展职业病防护、心肺复苏等培训,目前已累计服务骑手超过600人,而一个贴心的“心愿簿”,已收集并落实了30多条建议。
党建业务深融合
书写为民新答卷
回顾近一年的实践,医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与业务深度融合,落脚点在于回应百姓期盼。“无论是为骑手开设绿色通道,还是为行
动不便的患者送医上门,都是希望通过党建品牌的‘小切口’,撬动服务民生的‘大格局’。”该负责人介绍,医院已形成22个特色党建子品牌,持续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服务实效。
面向未来,院方表示将持续深化两大品牌建设,全面拓展服务半径,为“一老一小”量身打造专属服务包。同时,推动智慧融合,探索“互联网+党建+健康”的新模式,让“双流实践”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