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是82岁吴以先老人的CT照,当初拍片时,医生说,“老先生,您要把项链取下来再做CT。”
吴以先说,“我从来没戴过项链,你看会不会是弹片?”由此,引出了老人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20年前,吴以先做CT检查时,由于颈部有许多弹片,医生误将弹片认作是他戴的项链,于是提醒他要把项链取下来,再做检查。
实际上,在吴以先的颈部和腹部,共分布着33个弹片。
1965年,铁道兵吴以先是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三大队十六连的重机枪手,参与了援越抗美战役。
一天,吴以先所在的连队正在一座山上开采片石,供全团抢修铁路使用。突然防空警报响起,美军即将进行轰炸。担任重机枪弹药手的吴以先和战友配合,用重机枪对前来轰炸的美军敌机进行反击。
吴以先回忆,当时敌机飞得不高,同时发了两种炮弹,一种是火箭炮,一种是“菠萝弹”。“一个‘菠萝弹’炸出了脸盆那么大的坑,里面装着钢珠,钢珠杀伤力很强,弹片炸到我身上来了。”
虽然身负重伤,但吴以先继续配合机枪手对空扫射。直到亲眼看着美军敌机逃离,他才被战友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当时,子弹把他的小腹打穿了。
吴以先:我来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和平,我要是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经过7小时手术,吴以先奇迹般挺了过来,但是打进身体里的弹片一直留在了体内,被打穿的右手康复后也是扭曲的。
养好伤后,吴以先准备归队,却收到了一张残疾军人证。组织准备让他复员回家,并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吴以先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一心只想回到前线。
吴以先:残疾军人证我坚决不要,我那么年轻,我还能劳动,不要国家把我养起来,我还能出一份力。
在他的多次争取下,最终,组织批准吴以先重返连队,在部队做后勤工作。
参军入伍以来,吴以先的家人时刻挂念着他的情况。家人除了等待往来书信,有时还会收到部队的喜报,但这喜报让家人深深担忧。
吴以先说,当时他在前线立了功,被评为“五好战士”,有喜报送回家。“我母亲一见到喜报就哭,哭得要死,以为我牺牲了,才送的喜报。”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养伤期间,吴以先隐瞒了自己的伤情。但是右手受伤,写字成了大问题,他只好用左手给家人写信。
吴以先的妻子谭运莲回忆:“每当看到信,我就很高兴,结果一拆开,东一笔、西一笔。他骗我说是右手长疮,写不好,才用左手写的。”
回到连队后,吴以先开始恢复用右手写字。虽然伤势好转,但是被弹壳打穿的右手落下了残疾。直到现在,吴以先体内的弹片都没有取出,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留有弹片的部位就会有痛感。
但吴以先不考虑取出弹片,他说这是他与战友并肩作战的见证,是他的勋章。
吴以先一直在组织安排的岗位上工作到退休,从没有因“英雄”身份而寻求特殊待遇。他说,比起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组织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退休后,吴以先也闲不下来,他接下了社区楼长以及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不求待遇,只求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他说无论是当年英勇作战,还是后来默默奉献,依靠的都是坚定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都说“轻伤不下火线”,而吴以先是重伤也不下火线,肚子和手都被子弹打穿,仍然坚持把敌人打跑。面对镜头,吴以先两次强调:看,我右手的食指,还能打枪!
正是这股乐观主义精神,让吴以先负伤后重返部队,又在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也许在他眼里,他在哪儿干,哪儿就是前线。
33个弹片组成的“项链”,是一名军人的光荣,也是一位英雄的至诚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