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苍南县人大)
7月31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浙江省旅游条例》,条例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8月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浙江省旅游条例》有关情况。
浙江省旅游条例制定于2015年,于2017年作了个别修改,对规范和促进浙江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旅游业发展逐步从以旅行社为核心、景点旅游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向大众旅游、全域旅游转型,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同时,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浙江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且属于典型的惠民富民产业。
此次条例修订,旨在回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浙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条例主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条例明确由省级层面建立健全本省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建设和动态更新全省统一的旅游资源库。
为避免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统筹规划和指导。
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条例明确要求重点促进乡村旅游、城市休闲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等本省特色旅游业态的发展,并支持“低空+旅游”“赛事+旅游”“美食+旅游”等融合业态的创新发展。
在促进消费方面,条例要求利用好促进消费的政策工具,并着力培育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等旅游消费体验场景,发展夜间旅游消费业态。
条例立足于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时代发展背景,对政府和景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完善旅游集散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智慧化旅游服务,并针对小团化、高品质旅游市场新需求,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车辆营运证配发机制。
景区作为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主体,要推进基础设施包括无障碍设施、母婴设施的合理设计、建设和改造,丰富旅游服务项目。
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有效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条例对旅行社和相关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作了重点规范:
规范旅行社通过网络销售包价旅游服务产品的行为,要求在销售页面的显著位置公示组团社的名称等信息;
规范委托旅行社以外的其他经营者招徕游客的行为,明确以包价旅游服务产品招徕游客应当事先取得组团社的委托,在招徕时明示相关信息,并由组团社组织游客出行;
规范旅行社委托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明确委托应当经旅游者同意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受托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不得再转委托。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条例明确各级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安全工作,省旅游安全委员会加强对旅游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
同时,为加强对尚未纳入许可管理的风险性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条例规定由省旅游安全委员会组织制定相关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尚未制定安全管理规范的,市、县级政府应当确定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明确相关管理措施。
旅游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纠纷处理不及时,不仅影响游客体验,还可能影响当地旅游形象。
条例要求加强旅游投诉信息共享,协同开展旅游投诉热点监测分析。
相关部门接到游客投诉后,要及时处理,依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针对节假日期间旅游投诉量大且时间集中的问题,条例要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建立节假日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对节假日期间发生的旅游投诉事项及时予以处理,不得以尚在节假日期间为由拒绝处理。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就与会记者关心的问题
作了解答
新华社记者: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新修订的《浙江省旅游条例》在这方面能发挥怎样作用?
吴恩玉介绍,本次条例修订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作出一系列新规定,推动“旅游热度”化为“民生温度”。
在便民方面
条例强调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合理设计、建设和改造,提升服务便利化、人性化水平。旅游业发展不仅要“拼流量”,更要“拼质量”“拼留量”。
在惠民方面
条例鼓励发行省域或者区域旅游年票,鼓励面积较大、游览内容较多或者门票合并出售的景区,发售多日有效或者可以多次使用的门票供游客选择。
目前,浙江已有相关探索,比如“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销售已经达到55.6万张,今年带动文旅消费56.2万人次,为游客节省开支4800多万元,拉动综合消费3.6亿元。
在富民方面
条例总结吸收近年来浙江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规定推动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历史记忆的旅游村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创新村集体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新业态项目,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拉动农民增收、致富。
浙江在这方面已有些相关实践,比如,安吉县首创“两入股三收益”机制——让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闲置资源入股,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实现农户和村集体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方面收益。
央视网记者:人工智能被写到新修订的旅游条例中。浙江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把旅游业发展得更好?
陈如福说,下一步,浙江将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浙江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全链条,加快打造智慧旅游创新发展先行省。
升级智慧旅游服务
将以游客体验“痛点”为创新“起点”,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看不见的服务、看得见的便捷”。
针对入境旅游“痛点”,经过半年时间改革攻关、技术攻坚,6月26日,面向全球游客一站式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嗨游”(Zhejiang Travel)正式上线 。“嗨游”为入浙游客提供了旅程规划、入境通关、语言翻译等旅游全过程的解决方案。
丰富旅游产品业态
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全面实现智能票务与预约、沉浸式导览体验、一路讲解伴游等服务。用好数字化、元宇宙等技术,推进沉浸式文旅场景建设,推出更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旅游新产品、新形态。
探索精准智慧管理
通过大模型与数据分析技术,持续升级智能监管系统,优化产业运行效率。如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创新打造的浙文旅风险监测智慧管理系统,接入相关行业数据,实现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及时化解文旅风险,获得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文旅赛道一等奖。
浙江旅游之声记者:条例此次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目前全省旅游消费总体情况如何?下一步浙江有哪些具体举措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陈如福答,今年1—6月,全省全域旅游人数4.4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全域旅游综合收入6061.7亿元,同比增加11.2%。修订后的条例,对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明确了以下具体举措:
支持特色旅游业态发展
条例聚焦浙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提出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城市休闲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业态。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将深挖核心优势、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创新业态,全力打造差异化的旅游IP,让浙江旅游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提升“旅游+”融合水平
条例要求促进低空旅游、赛事旅游、演艺旅游等融合业态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康养、研学、赛事等融合型旅游消费快速增长。以赛事旅游为例,今年3月,世界杯预选赛杭州赛区比赛期间,周边酒店预订量激增2倍,带动旅游消费3.08亿元。眼下,“浙BA”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外,省内各地抓住赛事热度,推出了特色集市、凭球票享文旅优惠等活动,借势拉动旅游经济发展。
培育旅游消费新场景
条例从丰富旅游体验内容,发展夜间旅游消费业态等方面,对培育旅游消费场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今年以来,浙江分3个赛道,滚动迭代“52个大景区+66个新业态+X”文旅爆款培育矩阵,本年度已创千万级核心大景区30个。
浙江日报记者:文化和旅游高度关联,二者融合发展是重要趋势。在文旅融合方面,浙江有哪些标志性成果和做法经验?条例的修订实施将如何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
陈如福介绍了4个方面的做法经验:
以重大项目牵引文旅融合
实施文旅投资“双百”计划(百项在建实施类重大项目、百项谋划招引类重大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812.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60.4%。近年来,建成湖州龙之梦、嘉兴濮院时尚古镇等一批文旅融合标志性项目。
以文化基因夯实文旅融合
创新实施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通过系统性解码、活态化传承和现代化表达,激活浙江传统文化基因。比如,浦江县根据南宋时期吴师娘记录的《吴氏中馈录》这一中国最早的厨娘食谱,复刻推出了宋代主题餐饮,让游客体验800年前的婺州风味。
以精品爆款彰显文旅融合
培育出了《黑神话:悟空》等一系列优秀浙产文化精品,在全球走红。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累计票房已达5065万元,是首部场均票房超百万元的中国戏剧作品。许多观众来浙江既为赏“青春越剧”,也来游“诗画浙江”。
以文化产业赋能文旅融合
加快大视听产业发展,实施“剧游浙江”行动,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上半年《藏海传》等5部浙产电视剧占央视黄金档时段近1/3。启动实施演艺经济发展工程,上半年举办大型演唱会88场、观众155万人次、票房12亿元,带动综合消费超80亿元。
为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修订后的条例从文化元素与旅游产品融合、产业融合、文化场所功能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这些内容明确了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向、重点、路径,浙江将认真落实条例要求,大力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健全文旅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努力把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浙江经视记者:条例对旅游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在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方面,还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吴恩玉说,条例从购物、门票、景区配套交通服务等方面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进一步推进“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落实落地。
加强购物权益保障
在轻松愉悦的行程中,存在不少购物消费陷阱,如强迫购物、诱导消费等。条例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明确旅行社存在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场所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等情形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同时,条例还鼓励旅游经营者实行旅游购物七天无理由退货承诺制度。
强化景区门票管理
实践中,游客对景区加收“小门票”现象的反映比较多。为此,条例专门对景区门票管理作了规定,要求:
景区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和另行收费项目的内容、价格;
景区内游览场所设置单项门票的,其价格应一并公示;
该游览场所的游览费用已经包含在景区门票内的,不得再设置或者变相设置单项门票。
规范景区配套交通服务
景区内设置“小交通”,为游客提供一些方便,这是常见现象,但游客投诉反映问题较多。为此,条例对规范景区配套交通服务作了规定,除客观条件限制外,要求景区在有偿交通运输服务外,提供其他合理通行方式选择,并明示路线、路程和所需时间等信息,保障旅游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香港商报记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游”持续升温,浙江是其中的热门目的地之一。随着条例的修订实施,后续浙江在促进“入浙游”方面会有哪些新动作?
陈如福说,今年1—6月,全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82.8万人次,同比增长22.2%;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8.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修订后的条例就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做了针对性的规定,浙江将持续推出一系列新的动作。
打造最“city”的产品
从去年开始,“city不city”成为外国游客评价中国旅游最时髦的网络用语。浙江将针对入境游客的需求,用“诗画IP+现代活力”重构产品体系,重点开发“非遗+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等融合型、沉浸式的产品,以更丰富的供给、更国际的场景,让入境游客喜欢浙江、爱上浙江。
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将全面深化全链条便利化“八个一”改革,实现入境通关“一站办理”、上网通信“一卡通行”、跨境支付“一路畅通”、住宿办理“一碰入住”、行李托运“一达三通”、游线选择“一键生成”、咨询讲解“一路伴游”、外宾购物“一码退税”,全面推广“嗨游”智慧服务平台,提供最便捷的旅游服务体验。
探索最精准的推介
聚焦“深耕亚太、力拓欧美、巩固港澳台、引流北上广”,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分国别、分区域制定推介计划,建强浙江文旅海外新媒体矩阵,发挥好浙江文旅海外推广中心支点作用,精准触达海外的目标客群,让更多的入境游客在浙江开启美好中国旅程。
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