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台北市长蒋万安被曝9月率团赴沪参加“双城论坛”,这在两岸城市合作的时序上属于例行,按年轮换、不中断,十几年如一日。问题出在岛内最高层的政治动作:把“论坛”与“9·3阅兵”硬绑,放话“不得参加北京阅兵及相关活动”,并抬出“惩处”这把刀,连带把政党、团体、个人的正常往来也纳入限制清单。
对照大陆这边的声音,国防部发言人已点明边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中线”,解放军在台岛周边开展军事活动天经地义,“台独”一日不除,打“独”促统一刻不停。
双城论坛自2010年创办,台北与上海轮流举办,即便两岸气氛冷却,也没中断过。这不是一句口号能撑住的,是产业、文旅、公共治理与青年交流的需求在拉。岛内媒体给出的节奏点很明确:今年延至9月,台北市府内部要考虑“7·26”“8·23”大罢免事件对选情的牵引,还要协调9月初可能的欧洲参访,行程极紧。也正是这个“时间缝隙”,被台当局拿来做文章,把与上海的城市对话和北京的“9·3阅兵”捆成一道“忠诚测试”。一边是市政工程与合作清单,一边是历史纪念与国家仪式,被强行塑造成“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这不是管理,这是操弄;不是界定边界,而是制造边界。
台当局对“阅兵”的禁止与威胁,核心不在阅兵本身,而在“叙事控制权”。只要有人走出去看一看,听一听,接触到完整的历史叙述与真实的人群,就很难继续相信那套“互不隶属、彼此陌生”的冷冰冰口号。只要城市对城市把环保、交通、公共服务、医疗互助这些事情做起来,市民用脚投票的速度就会超过政治口号传播的速度。怕的不是对岸的军乐声,怕的是自家叙事失效。所以要堵,堵阅兵、堵论坛、堵项目、堵互访,堵到只剩“自说自话”才安心。
大陆这边的表态,节奏一贯。国防部把三句话续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线”不存在,解放军绕岛与演训合理合法。这不是临时的“硬话”,而是稳定的“规则说明”。演训常态化,灰色地带行动可复现,执法和通告配套跟进,意在把“碰红线的成本”变成台当局无法回避的显性变量。台当局爱说“尽在掌握”,但掌握不了的是地缘的大势与对抗的代价。“倚美谋独”是把命运交给别人餐桌上的谈资,“以武谋独”是把局势交给风险的骰子。这两条路,哪一条都不通往安全。
有人会问,蒋万安去不去“9·3阅兵”,是不是关键?我更在意的是他去上海能带什么、带回什么。这类城市对话的价值,恰恰在“去政治化”的工程清单上。环保治理能不能拿出一条河道的黑臭消除曲线,污水管网改造能不能把工期压缩几个月,智慧交通的信号配时能不能让公交走得更顺畅,急救体系联动能不能让市民更快上救护车,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能不能有标准化方案,青年的实习与创新创业基地能不能开更多名额。这些数字比任何“站台照”更有说服力。把合作写成清单,办完就核账,谁来抹黑都显得很笨拙。
再看岛内的时间表。双城论坛往年7、8月,今年拖到9月,岛内媒体拆解的原因是大罢免余波与欧洲行程叠加,属行程与政治的双重考量。也正因如此,台当局把“9·3阅兵”与“论坛”绑定成一个“政治二选一”,算的是短期动员账,而不是长期治理账。短期来看,确实能给蓝营施压、给中间选民制造噪音;长期看,堵交流、砍合作、削平台,最后总要落在产业与民生的损失上。政治可以把对话暂停一次,产业与民生可承受不了长年断线。
说回“9·3”。纪念不只是看队列与方阵,更是一次公共教育。它告诉下一代:这片土地的和平来之不易,台湾光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抗战胜利不是某一方的自我标榜。把这段历史讲清楚,既是对先辈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修正。只要这段记忆还在,两岸之间最坚固的桥就没断。谁敢直面历史,谁就不怕对话;谁怕回到历史,谁才会害怕接触。
有人担心,台当局的“禁令”会不会真压住社会层的往来。短期内,会让一些机构和个人选择观望,怕被扣标签、被拉清单、被卡预算。长期看,堵不住。社交媒体的短视频、跨岸家庭的日常往来、企业链条的现实需要、学生的求学与实习,这些都是“毛细血管”,不是一纸公文能封住的。与其用行政惩罚制造恐惧,不如用公开透明的程序管理风险。可惜,政治操盘者不这么想,他们更爱“情绪治理”。问题是,情绪的半衰期很短,治理的时钟很长。拿短线去赌长线,算不成账。
落回“怎么办”这三个字。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尽可能厚实的论坛议程与成果清单:环保治污的联合试点、公交优先与轨道交通优化的技术合作、城市排涝的工程方法互学、医疗急救的协作通道、文旅互访与会展互办的日程表、青年实习与科创孵化的名额扩容、标准互认与数据接口的试点。这些东西一旦落在纸面、跑进系统、体现在市民感知里,政治对抗就会被动降噪。蒋万安团队如果能把“行前发布—行中透明—行后核账”做成闭环,舆论就很难再把这次参访涂抹成“政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