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想回家呀?”

“想。”

“那现在是不是还不能回哦?”

“知道。”

“为什么还不能回?”

小朋友眨眨眼,答不上来。社工郑嘉丽俯身接过话:“因为外面有个叫‘桦加沙’的台风还没走呀。”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这是茂名市电白区博贺镇一所临时安置教室中的一幕。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逐步逼近广东粤西沿海地区,记者来到这所由小学改成的临时安置点看到,原本用于上课的黑板前摆了几张小椅子,围出一片“儿童区”。四五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听郑嘉丽用粉笔画出台风的形状,讲解台风知识。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台风就像个调皮的大风娃娃,它跑过海面时会把浪花吹得高高的,但我们躲在这个‘大房子’里,它就吹不到我们啦!”郑嘉丽声音轻柔,孩子们睁圆眼睛,小脑袋随着她的手势一点一点。

“姐姐,大风娃娃什么时候走呀?我想回去看我的小鱼。”二年级的小龙问道。嘉丽摸摸她的头:“等风娃娃玩累了就走啦。现在姐姐教你画画,画好了,我们就都平平安安的。”她握着小玲的手,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画,粉笔划过黑板发出细细的沙沙声。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不远处,一个穿红色间格上衣的小女孩正用粉笔画她心中的台风。“我喜欢蓝色,”她说,“台风是蓝色的。”社工问她台风可不可怕,她点点头:“可怕。”在社工的引导下,她画出了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是海上的波浪,一圈一圈,从小圆圈变成大圆圈。“从一个小小的蒸汽变成了大大的台风。”社工一边鼓励她,一边解释台风的形成。

另一个四年级的女孩对台风有自己天真的理解:“就是那种风很大,可以把整个人给吹起来。”被问及为什么叫“台风”而不叫“大风”,她想了想说:“因为它可以把所有重的东西都抬起来。”她还认真地说出台风天的注意事项:“要关好门窗,准备要用的粮食。”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这些孩子大多是第一次经历强台风。有的前一晚刚被转移到安置点,有的对“在学校过夜”感到新鲜。尽管窗外风声呜咽,雨珠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水痕,但这个被小椅子围起来的角落却暖意融融。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我们现在安置点有十多名小孩,从2岁到8岁不等。”郑嘉丽说。社工们把他们组织起来,讲故事、辅导作业、玩捉迷藏,让他们慢慢适应特殊时期的生活。“我们准备了牛奶、蛋糕等食品,也有医护人员值守,确保孩子们不受惊吓。”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采访间隙,一个原本躲在妈妈身后的小女孩渐渐活跃起来。当被问及台风来了该怎么办,她大声回答:“关好门窗,不能出去玩!”社工鼓励她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安全知识,她点点头,露出笑容。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在黑板的另一角,一个女孩正在画她心中的海和台风。社工问她:“台风是不是从小变大,越转越快?”她用力点头,手下画出的圈圈一个比一个大。“桦加沙”——她在黑板下方认真写下这次台风的名字,虽然字迹稚嫩,却一笔一画格外认真。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相·见|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天色渐晚,风雨未歇。但在这方小黑板围出的天地里,孩子们挤坐在一起,听故事、学画画、做游戏。临时安置点的这个角落,用最简单的粉笔和椅子,成为孩子们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文、图、视频拍摄|记者 钟振彬 全良波 李论

视频剪辑|记者 梁岚

设计|记者 张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