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一句话,让德黑兰嗅到了火药味。危急关头,伊朗议员突然高调宣布接收俄制战机和中国导弹,这份军购清单是虚张声势,还是绝地反击的底牌?

日前,央视新闻消息显示,以色列总理声称“未来一年要摧毁伊朗轴心,实现所有目标”。再加上前几个月,以色列对伊朗本土的空袭,彻底打醒了德黑兰。

尽管伊朗用无人机和导弹还击,但以军F-35I轻易穿透防空网、精准打击核设施的表现,暴露了伊朗防御体系的致命伤:

苏制S-200老迈迟钝,美制“霍克”导弹零件断供,自研“巴瓦尔-373”性能不稳定,“碎片化”的装备各自为战,雷达数据无法共享,指挥链路一掐就断,根本挡不住以色列的空袭。

动作挺快!伊朗预感不妙,高调警告以色列:中俄装备马上就到?

在这种情况下,多家中东媒体突然爆料称,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佐赫雷万德近日表示,俄制米格-29已进驻设拉子机场,苏-35和中国的红旗-9防空系统“即将交付”。

这种表态背后藏着三重算计:

其一, 俄罗斯的米格-29M应急。

俄方向伊朗提供的米格-29M(即米格-35),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从俄空天军现役库存调拨。

这种四代机虽无法抗衡F-35I,但配备射程300公里的R-37M空空导弹后,能对以色列预警机构成威胁。德黑兰或将其视为“过渡方案”,目标很明确:先解决“有无”,再追求“优劣”。

其二, 中国的“体系钥匙”:红旗-9BE填空白。

红旗-9BE对伊朗的价值,远不止拦截弹本身。其配套的雷达系统和指挥中枢,能串联起伊朗零散的防空节点,构建“远-中-近”三层防御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红旗-9BE在拦截印度发射的“斯卡普-EG”巡航导弹时表现优于S-400,这种经过实战验证的可靠性,正是伊朗最急需的“定心丸”。

动作挺快!伊朗预感不妙,高调警告以色列:中俄装备马上就到?

其三,苏-35S的“政治博弈”。

伊朗原计划接收24架埃及转手的苏-35SE,但因阿尔及利亚截胡、俄罗斯产能不足,最终可能仅到手10架。

这点数量难以覆盖伊朗领空,却释放出信号:德黑兰正在打破“武器自给”的幻想,转向务实外购。

事实上,这已是年内第二次类似传闻。不过,7月时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曾明确否认向伊朗出口红旗-9B,现在中国官方也并未证实此消息。

伊朗此举既是对内安抚强硬派,对外也是向中俄递交“投名状”。

军购背后是伊朗内部持续多年的路线之争。

革命卫队前官员阿塔·巴赫拉米近日爆料:2015年,时任空军司令纳希尔扎德带队访华,计划采购100架歼-10组建8个中队,却被时任总统鲁哈尼以“优先考虑法国阵风”为由否决。

结果西方制裁下阵风采购流产,伊朗错失战机换代窗口。而2025年印巴空战中歼-10CE对阵风的碾压表现,更让强硬派痛心疾首。

动作挺快!伊朗预感不妙,高调警告以色列:中俄装备马上就到?

苏35

如今风向突变。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公开称“与美国谈判是死胡同”,前总统鲁哈尼反被控“泄露国家机密”面临死刑。

强硬派显然借军购议题向温和派发难:选择中俄武器,即意味着放弃对西方幻想。而佐赫列万德选择在联大期间释放消息,恰是向美以展示“伊朗已做好硬碰硬准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俄对伊军售从来不是纯商业行为。

俄罗斯交付苏-35需权衡两点:一是避免过度刺激以色列(俄以在叙利亚有秘密沟通机制),二是用军备捆绑伊朗对抗北约东扩。

而中国更谨慎——红旗-9虽已出口土耳其、巴基斯坦,但伊朗局势敏感度远超前者。若军售坐实,意味着中国中东政策重大转向:从“平衡斡旋”转向“有限介入”。

但是即便该议员的爆料属实,伊朗确实将收到中俄武器,但是,伊朗的深层短板仍然无法忽视。

动作挺快!伊朗预感不妙,高调警告以色列:中俄装备马上就到?

伊朗的挑战在于“软实力”缺失。现代防空不仅是导弹发射,更是情报、电子战、人员训练的体系对抗。

以色列摩萨德多次渗透伊朗防空基地、定位雷达位置,甚至通过电磁压制使伊朗导弹“失明”。

若伊朗无法解决情报漏洞和电子战弱势,即便装备红旗-9,仍可能重演“发现即摧毁”的悲剧。

况且,武器交付仅是第一步。伊朗能否有效整合所有装备,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美国对中俄技术转让的制裁威胁、以色列可能发起的“预防性打击”、甚至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态度,都将影响伊朗防空升级的进程。

说白了,以色列不会坐视伊朗防空网络完善,可能通过网络攻击、情报渗透或抢先打击等方式干扰装备交付。

动作挺快!伊朗预感不妙,高调警告以色列:中俄装备马上就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期加速推动64亿美元对以军援,包括阿帕奇直升机和重型运兵车,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以色列的实力。

事实上,当哈梅内伊断言“谈判无法弥补损失”时,德黑兰的抉择已不仅是武器采购:硬件可购买,但体系需自建;外援能救急,却无法根除内患。

德黑兰能否在以色列的刀锋下,完成这场惊险的现代化转型?答案或许将改写整个中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