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句“后续机型,拭目以待”让军迷圈彻底沸腾,暗藏十年的轰-20终于要亮相?当美军的B-21悄然升空,中国为何必须押注隐身轰炸机?
央视军事近日在介绍完轰-6系列现役机型后,报道特意提到“还有后续机型”,并号召大家“拭目以待”。
这4个字近乎明示,瞬间将外界对轰-20的期待值拉满。
事实上,这已是中国官方近一年来第三次释放类似信号——从空军宣传片中惊鸿一瞥的飞翼轮廓,到歼-35概念图里紧随其后的神秘阴影,再到空军将领“很快亮相”的暧昧表态,轰-20的存在感正以某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方式持续强化。
美国军方对此心知肚明。
五角大楼此前就已经在《中国军力报告》中明确承认,轰-20的研发已推进近十年,很可能在2030年前形成战斗力。
此外,美方还曾预测中国会开发一款介于轰炸机和战斗机之间的隐身战轰“歼轰-XX”,而后来曝光的歼-36验证了这一判断。这种预见性,反从侧面印证了轰-20项目的扎实进展。
有分析认为,轰-20原型机可能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其亮相时机或许会延续中国“战略官宣”的传统——就像2011年歼-20选在美国防长盖茨访华时首飞一样,大家期待,未来或许在特朗普之际,揭开轰-20的真面目。
那么,为何中国在已拥有东风系列导弹的情况下,仍要投入巨资研发隐身轰炸机?这背后藏着空军转型的深层逻辑。
尽管东风-26等导弹能对第二岛链实施精确打击,但一次性使用的特性使其成本高昂,且易被对手反导系统侦测。
而轰-20作为可重复使用的隐身平台,不仅能大幅降低战术威慑的长期成本,更可提供灵活多样的打击选项。
例如,它既能携带常规弹药执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也可作为核威慑的移动发射平台,这种多重任务能力是弹道导弹难以替代的。
正如美军用B-2轰炸机在科索沃战争中的表现所示:隐身轰炸机往往能在敌方防空网中撕开缺口,为后续行动创造条件。
轰-20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迭代。
当前中国空军正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而战略轰炸机正是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拼图。
轰-6系列虽经多次升级,但其源自苏联图-16的原始设计已逼近潜力极限,尤其在隐身性能、航程和载弹量上难以与B-21等新一代机型抗衡。
一旦轰-20服役,中国将首次拥有能覆盖第三岛链的空中战略打击力量,这对西太地区的军事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空军的B-21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美军指挥官曾私下坦言,隐身轰炸机的威胁将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前沿基地的生存能力,甚至考虑将兵力分散至更广阔的太平洋岛屿。
而中美隐身轰炸机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战略主动权”的博弈。
B-21的设计强调“可消耗性”,计划量产百架以上,意图用规模优势压制对手;而轰-20则可能结合后发优势,在航电系统和武器兼容性上实现突破。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或许能支持轰-20快速量产——正如歼-20在七年内列装超过200架所展示的工业实力。
若轰-20形成作战编队,美军在亚太的防空体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仅要防范从海底、太空袭来的导弹,还需时刻警惕隐身轰炸机悄无声息的渗透。
当前美国同时深陷俄乌冲突和中东乱局,军事资源已捉襟见肘。若西太地区再出现需要重兵布防的新威胁,五角大楼可能被迫进行痛苦取舍。
兰德公司一份推演报告指出,当中国拥有10架以上轰-20时,美军关岛基地的防御成本将增加40%,而日韩基地的脆弱性也会显著上升。
这正是为何美军近年来加速推进“敏捷作战部署”概念,试图通过分散兵力、快速机动来抵消对手的打击优势。
当一架隐身轰炸机能悄无声息地跨越太平洋,在对手防区外发射巡航导弹时,传统的战场时空观念将被改写。
更重要的是,轰-20与歼-35、歼-20等机构成的“隐身体系”,将使中国空军首次具备全天候、全纵深的打击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战略空军”的核心标志。
当然,轰-20的真正形态仍笼罩在迷雾中。它是否会像B-2那样强调隐身突防?还是像B-21那样追求成本与性能的平衡?亦或创新性地融入人工智能指挥系统?这些悬念只有待其亮相时才能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