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国庆假期,一通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唤醒了中国科学界的集体记忆——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奖,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几乎囊括了20世纪以来最具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代表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每年“诺奖时间”,人们在预测获奖者时,总会期盼,今年是否会有华人科学家登上这科学圣殿。这般期待,在“隔壁邻居”日本获得诺奖时,显得更为强烈,也带着一丝不甘。
是的,他们又拿诺奖了。北京时间8日傍晚,随着诺贝尔化学家的揭晓,本年度诺奖自然科学奖项的颁布正式落幕。日本又增添了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荣获化学奖。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大阪大学免疫前沿研究中心教授坂口志文出席新闻发布会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进出席新闻发布会
这意味着,本世纪25年时间里,日本已经诞生了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包括三名美籍)——几乎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
百廿年的诺奖星河中,欧美科学家曾如恒星般璀璨夺目。但如果你把目光投向亚洲大陆,日本这几年的光芒,确实愈发耀眼。
国内不少人把日本的“诺奖井喷”,归功于2001年出台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提出,“50年内要拿30个诺贝尔奖”——曾经被嘲笑的“狂妄”,如今却越来越真实。但在日本,几乎很少有人把诺奖的到来归功于计划,甚至多位诺奖得主都毫不客气批评了日本政府出台的包括这一计划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
挺有意思!不妨来看看新科诺奖得主坂口志文的观点: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敏锐地发现并紧紧抓住那些真正有趣的研究“种子”;二是社会要对有潜力、有深度的技术研究,给予更慷慨、更持久的支持。
他绝不是孤例。21世纪以来,日本成为“诺奖工厂”,绝不是靠某项计划就能催生的——而是靠一种深厚积淀,特别是系统支持下的水到渠成。
一位曾在日本留学和科研十数年的一线科研人员这样总结:在日本,一旦当上助理教授,就有完全的科研自由,几乎不可能被解雇,如是,日本科研人员往往更专注于创新性极强的研究,即使几十年不出成果,也没有任何问题;日本科研人员的收入完全依赖于工龄、职称等,和承担科研经费的多少基本没关系,这样,有限的科研经费会自动分配到最需要的科研人员手里;再有就是,在日本当科学家,不会发大财,但能让你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种确定性,吸引了大量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学者们从事研究工作……
如果把目光再放“久”一点,从教育入手,“隔壁邻居”有着尊重好奇心的教育土壤。多位诺奖得主的回忆“不约而同”:亲近自然、自由阅读、家庭熏陶。
所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崛起,需要勇攀高峰的雄心,也需要守护那份纯粹好奇心,允许“慢科学”生根发芽的耐心和定力。正如一锅需要慢炖的“老汤”,火候未到,滋味自然不会完全显现。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举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领奖
这几年,每当华人科学家摘诺奖的期盼落空,而“隔壁邻居”又一次大放异彩时,那篇2013年某位大咖《十年后,国人获诺奖成家常便饭》的新闻就会被拿出来“示众”。这么做,挺无聊,也根本没有意义。打个国人常听到的比方来说:科研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长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每天能长30厘米,你不能因为没看到破土而出,就否定地下的生长。
实际上,中国科研已然走在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爬坡期”,诸多领域实现了“静悄悄的革命”;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引文桂冠奖,今年首次迎来了中国内地科学家;在科研经费上的持续稳定投入,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羡慕的对象;人们也越来越多感受到,基础教育里,更多的时间被拿来用于社会实践而不是应试……
我们一直相信,也愿意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将迎来原创性发现被世界更多认可的一天。那时,我们会感悟到,这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就像品茶,太急着喝会烫嘴,静心等待才能尝出真味。
所以说,与其焦虑地盯着诺贝尔奖,不如回头夯实我们基础研究的土壤。当诺奖的光环褪去,科学探索的本质是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奖章只是沿途意外的风景。
做好自己的事,时间自会给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