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 / 柯锐 校对 / 赵琳
▲百果园董事长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图/华商报大风视频截图
网友吐槽百果园水果越来越贵,“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董事长回应后,8月9日晚,#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冲上热搜第一。
据报道,针对网友吐槽,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8月8日发视频称:“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这番言论之所以引发热议,并高居热搜榜首,是因其触碰到的,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商业命题:在市场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到底谁在“教育”谁?
在商业领域,“教育消费者”并非贬义词。其原本指的是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
比如,高端咖啡品牌让顾客接受几十元一杯的价格,科技品牌让用户接受高溢价的智能设备,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教育案例。对于任何想做高端定位的零售商来说,传递价值认知都是合理的。但在具体表达上,场景与措辞则非常关键。
比如,面对行业会议、投资人沟通时,“教育消费者”是可以被理解的专业话语。但面向公众,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大众对消费支出敏感度较高的时期,类似表述就很容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
进一步来看,一旦公众产生“被教育”的心理不适,就可能迅速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从而直接影响购买决策。
水果不是“苹果”,对于水果这样的高频、日常型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每天都能在不同渠道比较价格,如果他们感知不到足够的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那么这样的“贵”就很难被市场接受。
从零售业的普遍经验也可以知道,顾客情绪波动时,往往不会通过辩论来解决分歧,而是直接“用脚投票”——迅速转向别的渠道和品牌。
而且,从市场逻辑出发,把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也值得商榷。现实中的商业模式远比这复杂。大量零售业态既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职能,而只是通过合适的价格与便利的服务,维持稳定交易。
在这样多元的市场结构里,真正的竞争核心仍然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生活中有无数的水果摊贩,他们勤勤恳恳披星戴月,既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也没想过要教育消费者,而只是运用这种最朴素最基本的商业原理谋生。
在零售市场上,价格争议并不罕见。无论是咖啡、牛奶,还是水果、餐饮,当定价高于消费者心理预期时,企业需要用充分的事实和体验来支撑价格——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损耗控制、服务差异化等,都是可量化的说服工具。
也只有在消费者认可这些差异的情况下,溢价才有长期的生命力。
还要指出的是,市场上的“教育”本质上是双向的。企业试图引导消费者认同自身的价值主张,而消费者也在用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当价格、体验与消费者预期不匹配时,反馈会非常迅速且直接。这种反馈,有时比任何营销策略都更具“教育”意义。
因此,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最有效的“教育”从来不是口头宣告,而是让消费者在一次次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
也就是说,让顾客心甘情愿为产品买单,比任何语言上的说服都更有力量。反之,如果体验与价格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的判断。
说到底,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只能是市场。无论是高端定位还是大众路线,定价与价值的关系都要在真实交易中被验证。
因此,对企业而言,倾听消费者的反馈、适应市场的变化,比坚持某种单向的“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对消费者而言,价格是否匹配价值,也是每一次购买行为中自然而然的判断。
在这样的双向博弈中,市场最终会筛选出那些既能传递价值,又能赢得顾客、满足需求的品牌。而这,才是最真实而又不无积极意义的商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