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开阳县的工业企业、农业产业一派繁忙景象;在贵州胜威凯洋化工的生产车间,纯净无色的电子级氢氟酸从生产线缓缓流出;乡村稻田里,层层叠叠的梯田被金黄的稻穗覆盖,微风拂过,稻浪翻滚,稻香四溢;猕猴桃基地里,藤条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子,甚是喜人。
这是开阳县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开阳县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打造大而强、多而优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挥比较优势 跑出发展“加速度”
坚持把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以特色资源为基、科技创新为核、三产融合为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强县、富民根基。
县域产业有特色。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文化积淀、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科学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实施“一村一品、一乡(镇、街道)一业、一县一特”,培育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富矿精开”、富硒产品等特色产业,培优培强安达科技、胜泽威、中伟等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向上突围。在开阳县立足传统磷化工基础优势,果断切入新能源赛道,贵州聚力生化工有限公司开阳项目就是新赛道的一个领跑者,此项目一期10万吨氢氧化钾生产线目前正加速推进。投产后,贵州将会拥有第一条氢氧化钾生产线。聚力生开阳系列项目计划打造从原料(磷矿)到终端产品(磷酸盐)的完整产业链,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60亿元。
产业升级有质效。聚焦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鼓励聚力生、赛邦等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等组建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优势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进协同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向“新”跃升。
产业融合有亮度。创新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龙岗、禾丰、南江、高寨等乡(镇)的生态旅游、康养观光、共享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加销贯通、全链条升级,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就业增加、农民增收。发挥开阳县龙岗镇的南方乳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富硒品牌,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开阳县高寨乡整合优质的土地资源,积极发展顶趴水稻种植示范区,以农户自种为基础,农技人员指导监管为纽带,积极推进“油稻轮作”的模式,提高土地附加值
优化发展环境 服务群众“零距离”
持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越、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发展新格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群众“提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打造审批流程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营商环境。健全审批事项“一条龙”网上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实现审批结果立等可取、秒批秒办。建立健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助企发展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强化设施保障,产品质量“效益化”。加快市政管网向乡村延伸,推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变革机遇,全面提升县域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共享智造”强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撑。“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司准备将工厂打造成智能化自动化相对前沿的5G工厂头部企业模式,采用高、精、尖端人才,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为大家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产品。”贵州南方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开阳分公司乳品厂副厂长周锴说。
夯实公共服务,激活发展“新引擎”。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和质量,增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补齐服务短板。完善“引育用留服”全链条人才工作机制,激活县域发展“智力引擎”。
破译就业密码 激活发展“新动能”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让兴业、强县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提升就业质效,书写民生“答卷”。锚定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产业发展与稳岗拓岗良性互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就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通过生产基地下沉、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等方式创造就业岗位,破解民生难题。开阳县宅吉乡官庄村结合地理优势精选产业,引进修文猕猴桃种植公司采取“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猕猴桃1200余亩,种植品种为贵长猕猴桃。长期吸纳当地50余户农户200余人到基地务工,月平均工资3000余元,有效带动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提升产业增值,激发乡村“活力”。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打造链条完整、分工协作、经营有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将联农带农成效与优惠扶持政策挂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订单生产、服务带动等方式,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一池春水”。充分用好政策法规“工具箱”,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激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管好用好农村闲置资源,提高资源价值,畅通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效渠道,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建立制度机制 激活治理“新活力”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强化政策协同,建立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改革为先,提升发展效能。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创新推进机制,在重点领域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注重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协同,推进产业、县域、民生发展“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三规融合”,形成目标一致、相互支撑的政策合力,提升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效能。
优化评价为要,彰显履职担当。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创样板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奋发进取、争创佳绩。
坚持民生为本,提升治理质效。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保驾护航。创新帮扶方式,通过干部挂职、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县域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村治理水平效能,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杨刚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